三国演义中,这些经典情节其实都是虚构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26/content_20140182.htm

书记倌儿

编辑:钟毓

引言:《三国演义》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的文学作品,作为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与其他三部相比较,《三国演义》更具有历史真实性,里面的人物和事件大部分都是真实存在的,因此不少人也把这部作品作为历史书籍来读,学习里面的历史知识。不过,文学作品毕竟不是正史,文学作品里面必定是带有作者的主观喜好,以及为了突出主观喜好而添加的虚构成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三国演义》中并不存在的历史事件。

“桃园结义”或许是很多人熟悉《三国演义》的开始,正是因为有了“桃园三结义”,刘备才正式开启了自己的事业之路。而在刘备打天下的过程中,关羽和张飞一直对刘备不离不弃,成了刘备名副其实的左膀右臂。因此,对于不少读者来说,没有“桃园三结义”,就没有后来的蜀汉。不过,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并不存在“桃园三结义”,虽然也关羽、张飞都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但是无论是在《三国志》还是《资治通鉴》,都没有文字记载三人结拜的场景。而且按照三人真实的年龄,关羽要比刘备的年龄大,因此,结义的话,也应该关羽是大哥。或许作者为了凸显刘备的正面形象,才加入了“桃园三结义”的情节并且把关羽的年龄改小了。

“草船借箭”这个篇章非常精彩,甚至被改编成了多个影视剧版本。为了让孙刘联盟成功,诸葛亮答应了周瑜的无理请求,十天内造十万支箭,而且非常笃定的承诺第三日保管有十万枝箭,因此上演了“草船借箭”的剧目。且说,诸葛亮安排了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余人,趁着江面大雾弥漫,将二十条快船绑在一起,浩浩荡荡向江对岸曹军驶去,曹操以为敌人来攻,但因为雾太大看不清楚来向到底多少人马,于是就命令六千多弓弩手向来船射击。很快,诸葛亮安排的船的一面就被箭射满了,于是诸葛亮吹哨子下令让穿掉头,就这样,船的另外一面也被箭射满了,感觉差不多十万支箭了,诸葛亮下令收船。在“草船借箭”中,充分凸显了诸葛亮的能掐会算,决胜千里的能力。但是,正史中并不存在“草船借箭”这一幕,而是作者把当年孙权的一个类似的经历安插在了诸葛亮身上,以凸显他的强大。

“三气周瑜”这个桥段,让我们知道了周瑜是个心胸狭窄的人,他一直想和诸葛亮比个高下,最终带着“既生瑜何生亮”的不甘,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了。其实真实的周瑜不仅气量不小,而且心胸还非常的宽,他少年得志,陪着好兄弟孙策打天下,在孙策死后一心辅佐孙权,是东吴势力不可缺少的将才。周瑜因为年轻又太受孙权重视,因此受了不少老臣的嫉妒和敌意,但是周瑜从来不和他们计较,反而时常宽慰那些为他打抱不平的人。因此,周瑜是个名副其实度量大的人。而作者之所以设定“三气周瑜”的桥段,也无非是想要凸显诸葛亮的能力罢了。

“空城计”也是《三国演义》当中的经典桥段。当年,诸葛亮失掉街亭之后,迎来了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的来袭。为了保住西城百姓们的性命,诸葛亮提前把百姓们移出城外,身边只有两千多的老弱病残。正当大家都以为大难临头的时候,诸葛亮想出一计,他让所有的士兵都藏起来,将西城城门打开,自己坐在城楼上弹着琴迎接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而当司马懿大军来到城门前,只见城门大开,诸葛亮稳坐城楼,怡然的抚琴,于是司马懿断定城中定有埋伏,最终撤军而去。“空城计”这一段,诸葛亮用他的沉着冷静,不费一兵一卒,就赶走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着实展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可是,真实的历史上,可没有“空城计”这个桥段,是作者为了凸显诸葛亮的能力杜撰出来的。

结语: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很高,但是作为历史书籍阅读的话,还是需要斟酌而采纳,因为里面也有不少虚构的情节,读者朋友们还知道哪些虚构的情节呢?留言分享。

—END—

参考内容:《三国志》《三国演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6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