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者,故事梗概,人物介绍和主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有关三国故事的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所进行的艺术加工再创作,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自问世以来,取材于它的各类文艺作品不胜枚举。它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使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

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年—约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故事梗概

《三国演义》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描述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版本信息

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据统计存于海内外的明朝版本便逾四十种,版本纷争甚为激烈。明末清初的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该版本也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现在学术界一般把其版本分为四大类:通俗演义版本类、志传版本类、批评版本类、毛氏版本类。

《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24卷,回。后来经过毛纶、毛宗岗父子批改,形成我们现在所见的《三国演义》回版。毛批版本和明嘉靖版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颇有出入,大量地删除了原文中赞扬曹操一方人物的诗词和评论。

毛本还有一处重要修改是添加了卷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临江仙》表达怀古伤今、感慨兴亡的基调,与毛宗岗修订《三国演义》时哲理和情思,几近一致。杨慎把哲理融入形象,于旷达中见情思,寄沉痛于清空。

人物介绍

《三国演义》里面有名有姓的人物不下千余人(根据版本不同有争议,毛本统计约为人,后来有人统计为人,其中武将人,文官人,汉、三国、晋的皇族后裔、后、妃、宦官等人,黄巾起义者、鲜卑、羌等边远民族67人,宦官和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人)。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人物形象中,描写得比较详细、人物性格突出的有近百位,对其肖像有所描绘的大约二、三百人。毛宗岗把曹操、诸葛亮、关羽称为其中的“三绝”。

主题思想

一、赞颂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

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三国演义》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三、表现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

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

四、展现历史斗争智慧:

作品通过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种事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