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留言问
三国演义中刘备“跃马檀溪”到底是怎么回事?
咱们是写正史哈,演义里的这个故事暂且不做考证。
但是借这个话题,可以写下襄阳的地理形势,毕竟襄阳在中国古代的战争史上,地位实在太重!
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
此外,襄阳本身又是易守难攻,看下图。
襄阳东、北两面都是汉水,城南是岘山,西面是阿头山,两山之间有一条河流,就是演义里刘备跨过的檀溪。
背靠岘山,三面临水,为襄阳城构建了一套天然的屏障。
要攻破襄阳,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它围起来,断绝城内的粮草补给,让它不战而降,后来蒙古人就是这么干的。
如果强攻的话,最佳的突破口就是檀溪,相比汉水,檀溪的水量更小,为了守住檀溪防线,守军也会将防线前移至阿头山,东汉开国时,刘秀手下大将岑彭就曾渡过汉水,在襄阳城西的阿头山击败秦丰的守军(乃潜兵度沔水,击其将张杨于阿头山,大破之)
三国时,袁术和孙坚联手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刘表派黄祖在樊城、邓县之间迎战。孙坚击败黄祖后,渡过汉水,包围襄阳(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於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
孙坚战力真猛,连续突破汉水、檀溪两道防线。
可惜的是在登上岘山观察敌情时,为黄祖的部下所伏杀(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孙坚上岘山是想观察城内的防守情况,很多名将包括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都喜欢在战前亲身前往探察敌阵和地形,他们对于战场的理解和把控机会的能力之所以顶尖也是源自于此。
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智也。
问题还是在于他喜欢单枪匹马,孙家的人就是自持勇武,不重视安保的工作。
回到三国演义,刘备为什么选择从西门出逃呢?
因为其他三个门出去后,面对的都是汉江,蔡瑁极有可能已经封锁了汉江,只有檀溪这一侧方有一线生机,如果能跨过去,就可以沿汉江之南一路西逃,寻找船只渡河,毕竟蔡瑁要袭杀刘备,也得暗中进行,不可能将包围线铺的那么大。
演义里,刘备最后也的确成功跃过檀溪,寻得木筏渡河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