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里珍藏许久的是《三国演义》,他是我爸在上世纪80年代买的,纸质的东西由于其自身材质的缘故,由于翻阅频繁,纸质可以泛黄,由于是老式针订书,不是现在的胶印版,里面的金属针生锈后发生断裂,偶尔会发生里面若干页脱离现象,我已经重新胶了上去,我认为这本昔日的经典剖析了现代社会所发生的现象,具有异曲同工的作用,这也是我珍藏至今的主要原因吧。
书中通过《三国演义》中的某个章节折射了当代打工族群体的一个心态“张松献地图”这一章节在《三国演义》中不是十分起眼,既没有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也没有宫廷中的明争暗斗,但从益州别驾张松的这个坐地户通过想抱曹操大腿失败失落后受到刘备的热情款待后,把手中的益州地图交给了刘备作为投名状,拉了自己两个铁杆(法真与孟达)作为内应玩了无间道。虽然中途被其兄告发而遇难,但也替刘备成功夺取益州铺平了道路。
《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新版出版时间虽然离现在已经有近40年,但里面的精彩细节是很多当代励志书籍借鉴的楷模。张松在益州任职多年,已经看透了刘璋这个人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但自己空有抱负,却无处施展,就像现在一个在中小型企业的打工人一样,一直想找到名企去展露自己才华。
由于汉中张鲁势力不断壮大威胁益州,刘璋需要一个靠山,张松自然就想到了曹操,然后自告奋勇去搬救兵,原本想通以益州利益为代价从曹操那里混个一官半职,但万万没有想到曹操的根本看不上益州这碟小菜,张松受到冷遇后,无奈离开,试想现在很多一心想进大厂或考编群体的心态与昔日的张松又是何其相像。
张松在回益州途中受到刘备的热情款待后开始心理发生了转变,与蛮横的曹操相比,刘备礼贤下士的态度给张松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离别之时,刘备那依依不舍的眼泪让张松动了心,其实他也不傻,既然曹操的大腿抱不着,那老刘这位汉室宗亲也不是不可。回去以后就开始忽悠自己的老东家刘璋迎接刘备入川,等时机成熟,就可以从中捞一笔大的。看到此是不是像现在职场中的“飞单”现象,明明是本企业可以消化的业务,由于当家人自己不行,弄的主要业务人员不得不胳臂朝外拐。
《三国演义》每个章节都借古喻今,让读者对其有个鲜明的对比以上说述“张松献地图”只是整本著作中所含的一个分析篇章,其它还有很多借用原文来逐个解析点,若铺开来叙的话,就是一个几万字的长篇大论,我想在此问答中也不可能这么面面俱到了,从阅读这本珍藏很久的书的过程中,我发现里面很多章节都与现在发生的事情相联系:
例如:
十八路诸侯为什么征讨董卓失败?
里面提到了这些诸侯起初是各自的利益受到董卓的影响而不得不联合起来一致对外,但在作战过程中为了保存实力,各自打起了小九九后就开始面和心不和,结果就是一盘散沙。这联想到现在企业也是如此,在初创的几年中大家都是朝着一个目标全力以赴,随着规模扩大与人员的增多,原来隐藏的矛盾就暴露出来,一旦不可调和就会出问题。
一个教条分子的悲剧
诸葛亮在北伐中原的过程中收到一封密信,写信人是上庸守将孟达,后来投降了曹魏,但由于一朝天子一朝臣,现在混得不好,又想回到老东家这里吃“回锅饭”,条件当内应。此时的诸葛亮是高兴与担忧的,高兴的是昔日的部下能够帮忙,担忧的是已经闲赋在家的司马懿一旦官复原职就是威胁。对此他提醒孟达不要声张,以防司马懿。但孟达认为即使司马懿重新带兵,先要去朝廷述职,然后再率军征讨,当中这个过程很长,自己利用这个档口可以排兵布阵。
其实他想错了,他身边也有司马懿安插的眼线,副将申丹与申仪弟兄,他的异常举动很快被司马懿得知,在官复原职后立刻并发并未去许昌述职,而是通过三天急行军的方式直达上庸打了孟达个措手不及,教条的孟达也后悔当初没听诸葛亮的忠告落了个兵败身亡的结果。从书中例举中的故事中也折射出现在创业群体中也不乏孟达这种教条式的人物,一开始把别人的正确意见当而旁边,一旦发现不对就很难挽回。
结束语总之,我们在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详细过程中通过经典故事回放,结合现代生活中、工作中与创业中所发生的方方面面,给予阅读者一个全新的理解,珍藏书是为了阅读里面的精髓,学以致用,而不是束之高阁,任其摆设,各位说对吗?欢迎留言。
三国演义(套装上下册)京东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28.7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