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周公瑾过于忌贤妒能、小肚鸡肠。让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目的就是在为难诸葛亮。其实以前看《三国演义》,看到“草船借箭”时的场景,最担心的还不是有没有大雾的应验?船会不会翻?十艘船箭够不够数?而是大雾看不见的情况下,曹军又不是没有“火箭”,为什么不射“火箭”?虽然说“火箭”的成本肯定比普通的箭矢高很多,但是曹军射了远远超过10万支箭(弓箭远距离射杀其实是准头很差的,射在草人身上的数量,肯定远远低于调到江中的箭矢),都没敢开船出水寨看一眼究竟。不用多,射几百支“火箭”,其实不会高出更多成本。那样船上的稻草人一点就着,别说诸葛亮,怕是连鲁子敬也要搭进去了。所以《三国演义》有本身的“拥刘”逻辑的,是以结果为导向编排情节的。“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这些必须成功,而周瑜也必须小肚鸡肠。不然无法展示刘皇叔在“赤壁之战”中的意义,也无法展示诸葛亮的多智而近妖。周瑜让诸葛亮造箭,有其合理性。因为水战中近距离接触肉搏的机会少,所以箭矢的消耗必然巨大。上船之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躲无可躲、避无可避,一个士兵身上佩戴50支箭矢和佩戴支箭矢的心理状态,必然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周瑜提出,要让诸葛亮造1万支弓。那就不只是找茬的问题了,更说明周瑜自己作为水军都督,3万水军缺1万支弓,这仗没法打。汉代的弓不但种类多,诸如虎贲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强弓等;而且选材苛刻,基本材料有6种,分别为“干、角、筋、胶、丝、漆”。必须要用上等的柘木做弓干;选50公分以上的牛角做弓角;再把牛的肌腱筋剥离贴在弓背上;用“动物胶”粘合干材和角筋,增强弓臂的弹力。然后再用丝线傅角被筋的弓管用丝线紧密缠绕,使其牢固;再漆上漆,防止湿气侵蚀。最后再装上弓弦。这里面无论哪一样,都不是寻常唾手可得之物,所以说一般成弓需三年,绝非妄谈。三天之内根本不可能做得出弓来,让诸葛亮造弓就是让诸葛亮去策反一万荆州弓箭手,否则无法完成任务。当时荆州方面,不算曹操后来带过来的部队,襄樊、江夏、长江水军共5万军。其中江夏水军18,人在关羽手中,都督蔡瑁、张允手里的襄樊、长江水军顶多也就32,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正史中周瑜只有3万东吴水军,而那么牛气,让刘备只管观战的原因。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周瑜提出让诸葛亮造1万支弓,其实就是让诸葛亮去把蔡瑁、张允的荆州水军全部劝降过来。如果这事儿真的现实的话,后面真的就不存在赤壁之战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