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是在凑字数十二个字的故事三国演义却

白癜风诊疗体系 http://www.bdfyy999.com/m/

提到诸葛亮,会想到什么?我想答案是不一致的,但最为大家认同的应当就是三顾茅庐了。这个经典的桥段无论是在史料《三国志》中,还是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都有记载。但是不同的是,三国演义中关于这件事情罗贯中写了两个回合,但是三国志的记载只有十二个字,“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这种巨大的反差就值得我们去品一品了。为什么罗贯中这么重视这个事情呢?还是他在凑字数?凑字应该是不可能的,所以罗贯中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我们细细的品。

三国演义

一、文学作品的要求

《三国演义》虽然是一件非常逼近史实的作品,但它本质上还是一篇文学作品,在写作的方式上总归不同于史实。作为作者,罗贯中不仅仅要考虑史实,还要考虑到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要考虑到满足读者。

文学家眼中的世界往往是不同的,他们往往能够找到一份作品的亮点。而三顾茅庐,就是一个亮点。我们都知道,自古都是打工的去找老板,老板去找打工的就非常少见了。所以三顾茅庐这样的一个“与众不同”的事件自然就被盯上了。

罗贯中

当然想写出一个被喜欢的故事,有了亮点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把故事讲得好听。所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对诸葛亮的描写可以说是“近妖”。首先,作者写诸葛亮没有直接写这个人,而是把他的朋友啊,岳父啊,书童啊……这些人大大地夸了一通。你想,如果你发现一个同学旁边都是大佬,会不会觉得这个同学也是个大佬。然后,无巧不成书。“凡三往,乃见”,三国志在这个上面写的非常简洁,也就给了罗贯中的发挥空间。所以我们的作者丝毫没有浪费这个机会,充分使用了饥饿营销的手法,把巧合放大。至于他是否成功,看现在大众对诸葛亮的推崇就有结果了。

诸葛亮

二、罗贯中的自我代入

罗贯中,元末清初的小说家。但是他早年却不是致力于写作这一块的,他在早些时候的人生目标是“有志图王”,是想当一个被重用的官的。只是后来官当得不怎么样,没赶上好时候,然后回家码字。

一个仕途不顺的人,当他拿起笔的时候,肯定是会有意无意地写出来自己的向往的。所以诸葛亮在这里可能会是他的一种向往,通过这个人物写自己。诸葛亮深居山里,但是老板主动去找他,而且最后还当上了蜀国的丞相。不得不说这是很多古代读书人的人生理想啊。

所以罗贯中着重于这一块,不只是为了满足读者,也是为了满足自己,这是作者的“任性”。

三顾茅庐

三、为了更真实地还原史实

文学作品源于现实,现实往往的文学作品最好的养料。而元末距离三国已经非常非常的久远了,可想而知在这么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种信息来源,有多少人关于三顾茅庐有过自己的猜测,所以到了元末的时候这一类的可借鉴史料应该是很多了。自然在这些资料中会有很多关于细节的记录,而我们的作者也不是穿越的,想要了解那一部分历史就要靠这些资料。为了更好地把这段历史用文字记录下来,相关的描述自然就少不了。

刘备的小团队们

文学源于现实,却又不同于现实。我们在了解历史事实中,要慎重的对待文学作品,一方面文学作品是一种很重要的参考,不可全不信,另外一方面文学作品也是需要被考量的,不可全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3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