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三国演义外孙权以及东吴的民间故事

说起三国的民间故事,那一定是曹操和刘备以及他们家臣的居多,实际上孙权乃至东吴也有不少民间故事,既不属于《三国演义》也不属于《三国志》,抛开古代赞美吴大帝孙权的诗句,本期就来讲几期孙权的民间故事。

孙权种瓜

孙权在武昌,读书习武后无事,便向当地农夫学种南瓜。他一向办事认真,有空就去浇水施肥,瓜藤长长了,他搭起棚架;南瓜开花时,又天天去捉虫。庄稼不负苦心人,孙权种的南瓜一藤三瓜,比哪家哪户都结得多,长得好。

一天,张飞奉刘备之命去拜会孙权,他从吴王城找到避暑宫,从吴王山找到樊口,人们都说孙权种瓜去了。张飞不信,以为是孙权摆架子不愿意见他,就骑着马四处寻找。

半路上,碰见不少人挑担推车,他问干什么去,人们说,吴王孙权亲手种了不少南瓜,去帮忙运回来。

张飞半信半疑,便跟着去看。果然见一大片南瓜地,瓜棚上一藤结三个大瓜,那瓜又像南瓜,又像葫芦。一个农夫,头戴草帽,脚穿草鞋,满身是泥,正在摘瓜,忙得不行。

张飞想:哪是孙权在种瓜,明明是农夫种的,害我白跑一趟。他挥矛就戳南瓜以解气。那农夫说:“三将军,手下留情。”张飞一看,原来正是孙权,赶紧认错赔不是。

孙权种的瓜皮薄肉多,美味可口,后来还成了当地的特产。

孙权种瓜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解析一下,可以断定完全是虚构的。因为这个故事时间线都不对,主线是张飞奉刘备命令去拜会孙权,说明当时孙刘还是同盟。而孙刘同盟时代孙权都城在建业而不是武昌。

另外孙权成为吴王也是在年,首都为武昌和爵位“吴王”,符合这个时候的孙权恰好是夷陵之战时,当时孙刘已经交恶了。

所以刘备会派张飞去死对头大本营那里拜会对方?要算如此,张飞见到孙权还会对其态度好?

而且孙权当上吴王的时候,恰好这一时间线正好是张飞被部下范疆和张达杀害。如果真的是张飞,难道他出使完东吴难道回到蜀国再被杀害,然后张飞首级又送到东吴来,这也说不通啊。

所以“孙权种瓜”的背景和时间线是完全虚构的。当然这个故事也不是完全和孙权没关系,首先历史上孙权确实是一个接地气的君主,孙权当上皇帝后和自己臣子关系都非常好,没有距离感,这一举动甚至都被朱元璋批评有失帝王风范。

肯不顾身份下地干活的君主在历史上不多见,这恰好反映民间印象孙权是个亲民君主。

另外这个故事为什么是“孙权种瓜”而不是“孙权种菜”,据史载及《富春孙氏宗谱》:孙钟为孙权之祖父,东汉后期,天下将乱,遂隐居于故乡富春江畔的阳平山,以种瓜为业。路人有求,慷慨相赠,因此孝友之名,肆闻乡里。

孙钟种瓜

孙权的爷爷孙钟是个瓜农,但擅长种瓜,据说种的瓜质量也好,并且心善,还把瓜送给需要帮助的人充饥。孙权种瓜原型很大程度上借鉴其祖父。

诸葛亮与三个吴国皮匠

中国有句广为流传的谚语叫“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意思是一个再聪明,点子也没几个加一起多。

这个故事我们听到的通常版本是:诸葛亮打仗时军队要过江,江水湍急,而且里面多是突出水面的礁石。普通竹筏和船只很难过去,打头阵的船只都被水冲走触礁沉没,诸葛亮一筹莫展,也想不出好办法,入夜来了三个做牛皮活的皮匠献策。告诉诸葛亮买牛,然后把牛从肚皮下整张剥下来,封好切口后让士兵往里吹气,做成牛皮筏子,这样的筏子不怕撞,诸葛亮按此方法尝试并顺利过江。之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民间谚语广为流传。

这个故事不但说明了人多点子多,而且侧面反映诸葛亮不但聪明而且为人谦逊原因听臭皮匠的建议。也更加美化了诸葛亮。

可事实上,这个故事最初版本并不是诸葛亮行军打仗听取皮匠意见,而是诸葛亮到东吴去自取其辱。

废话不多说我们来看“臭皮匠”的最初版本: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找机会藐视下东吴,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这种塔。那宝塔要求非常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两千多公斤重。孙权还真被一时难住了。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

孙权和诸葛亮

诸葛亮便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一副我牛逼的样子,你们江东没人比得过我。

这时候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而不是臭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很不服气,你诸葛亮当年也只是村夫,如今混了点地位就来显摆,便聚在一起商议如何造这个塔。

而三个臭皮匠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

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瞬间懵了,他自以为聪明,结果他想得到的东西,东吴三个皮匠就想到了。这下成诸葛亮嘲讽别人不成反倒自取其辱,霎时间很没面子,于是他急忙向孙权辞别,然后灰溜溜地离开了。并且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

以上就是三个丑(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俗语。

最初版本和广为流传版本想表达意思都是相同的——一个聪明人点子没几个普通人点子多。但故事里的诸葛亮却有很大差别,我估计一为了维护所谓诸葛亮的“光明”形象,就把最初版本那个自以为聪明又好面子的诸葛亮改成了肯听取手下意见的人。场景也从东吴变成了行军打仗。

孙权和东吴也很冤枉,原本是故事里的正派,诸葛亮是反派。结果这个故事经过民间篡改,诸葛亮倒反客为主了啊。

当然东吴一直冤枉,在《三国演义》里,东吴基本成诸葛亮垫脚石。诸葛亮舌战群儒说的江东群臣无地自容,气得周瑜说“既生瑜,何生亮”。反正诸葛亮对东吴任何人都是降维打击。

说实话,我个人更喜欢最初版本的诸葛亮与三个臭皮匠。我倒也不是偏袒孙权,因为诸葛亮在不少民间故事里都是智商担当,正义化身,被捧得完美无瑕。

出现一次狂妄自大版本的诸葛亮我觉得也何尝不可,是人都会犯错,连孔子都有被小孩辫倒的时候,何况诸葛亮呢。

接下来解析下这个故事真实性,我现在为诸葛亮说一下话,他倒不会像故事里那样瞧不起东吴。别的不说,诸葛亮亲大哥诸葛瑾就在吴国做官,当时中国社会是非常重视尊重长辈和兄长的,瞧不起东吴是瞧不起谁啊。

所以仅凭这点就不可能出现诸葛亮看不起东吴情节,不过蜀国倒是有一个真的瞧不起东吴,这个人就是关羽,当然关羽结局大家都知道怎么样了。

为了给诸葛亮遮丑,修改了“三个臭皮匠”故事内容

可能有人要问三个臭皮匠故事为什么不改成关羽,正好性格也符合。虽然关羽狂妄自大,但他给人印象也不是很聪明的人吧。所以说“三个臭皮匠赛过关羽”不妥。

另外还可能有人说,魏国也有很多大臣智慧不亚于诸葛亮,而且魏国比吴国强大,理应也是魏国敢有胆量瞧不起吴国,怎么不是荀彧或则司马懿去江东呢?

答案也能说得通,因为《三国演义》影响,魏国名气远不如蜀国大,所以把故事主角换成他们,这故事真不一定能让人记得住。

孙权引水救民

崇阳县(湖北省一个地方)久旱无雨,华陂畈一带肥田干裂,庄稼枯死,孙权来察看灾情,十分心焦。当他翻山到了青山畈,看到小河有水,庄稼茂盛,很奇怪。一打听,原来青山畈是财主黄员外的地,华陂畈是穷百姓的,黄员外不肯让地修渠,引青山河水到华陂畈。

孙权大怒,立即派人找到黄员外,要他每天借三千担青山河水供兵马饮用,违令处斩。

黄员外叫苦连天,忙跑去告饶说,若孙权另有所求,一定从命。

孙权喝斥道:“你独霸青山河水,竟敢对抗军令,本当斩首,念你尚能知罪,这回饶你不死。立即借出一溜地来,让我引水。”

黄员外磕头答应。孙权骑马快跑,从华陂畈横穿黄家田地,跑到青山河边。百姓和将士顺着马蹄印,挖渠引水,两天工夫就挖好一条十几里长的水渠,华陂畈的万亩良田得救了。

百姓后来在青山河出口修了一座吴主庙,祭祀孙权。

今日青山河

这个故事讲完了,首先青山河口是真实存在的地方,就在湖北省襄阳市。黄员外这个人物原型难以追索,只知道他姓黄,是个员外。“员外”这个官职是魏国设置的,而且是在魏国末期才有,也就是当时东吴根本没有员外这个官职。

但值得注意是这个故事地点发生在当时的荆州,至今还有一些人说刘备集团在荆州多么多么得人心,说啥荆州人民现在还在纪念关羽。

事实上荆州地区现在”纪念”关羽只是看中关羽的人气,为了给当地增添旅游业罢了,古代尤其是当时三国时期的荆州人根本不会去祭拜关羽,我之前文章也列举通过襄樊之战、夷陵之战两场战役一点没看出蜀军在荆州得人心。

卑宫为美

公元年,吴大帝孙权下令修缮建业的宫殿。但他不让伐取新的木料,而是到武昌拆除那里的宫殿,把那些砖瓦木材运来使用。

负责工程的官吏禀告说:“武昌宫殿已经建成28年,砖瓦木料都很破旧,恐怕不能再用。陛下为什么不让下面的州县送来呢?”

孙权摇摇头,说:“古时候,大禹就以宫室卑下为美,我也应该这样。再说,现在连年征战,已经向全国征收了不少赋税。要是再让各地砍伐木材,妨害农林生产,百姓的日子就更苦了。我看,武昌宫殿的旧砖木还是可以用的。”

于是,孙权迁居南宫,马上进行施工前的准备。三月,建业的太初宫改建工程动工了。孙权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还命令将领和各州郡的官员都来义务劳动。

历史上的孙权生活方面确实非常节俭,绝对超出了你的想像力。孙权在旧宅一住就是18年,他根木就没有盖新的官殿,以前孙策在如今的北门桥一带建了府第,周瑜也住过,孙权还住在这个旧宅里。

孙权治下江东百姓安居乐业

孙权宅邸唯一变化就是在年孙权称帝后把他改名叫“太初宫”,内部一些照旧。从年开始到年就是18年,实在是太破旧,因为这个宅子从孙策建成算起,已经近50年了。

大臣忍无可忍,都看不下去,皇帝住这样的破房子,有损东吴的形象啊。而且不少柱子都已順朽,随时有崩塌的危险,孙权说不定哪天就埋在里面了。大臣们苦苦哀求,,孙权顶不住群情汹汹只好让步,同意翻新,才有了这个故事。

孙权的对手,北方的英雄——曹操的生活也十分简朴。在曹操的《内诫令》里,有这么一条:“孤不好鲜饰严具。”大意是我不喜欢装饰华丽显眼的用具。例如行李箱,就用竹子为原料,用粗布缝里子,“以帛衣粗布做里”。曹操就是拎着这么口简陋的皮箱上前线的,而且这是他的常态,“此孤之平常所用也”。

至于吃的,曹操家里用餐也不过“一肉”,就是一道肉菜。甚至曹操正妻卞氏请弟弟一家吃饭,连鱼和肉都没有,孤寒得很。

甚至曹操的儿子曹植的老婆违反曹操规定多用了一些布料,曹操气得都把自己儿媳妇杀了。可见曹操对节俭的态度。

曹操对别人严格,对自己更严格,他厉行节俭,先从自己和家人做起。他还把是否节俭作为选拔官吏的条件,作为评判一个官吏品质好坏的标准。于是,一时间在朝野形成了俭朴节约的风气,最终形成了廉政新风,使他的宏图大业日臻昌盛。

曹操

曹操临死前,给姬妾留遗言:“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诸舍中无所为,可学做履组卖(做鞋卖钱)也……”

曹操临终时还希望自己妻妾们每人学会一门手艺,好在自己死后养活自己。

孙权和曹操是如此的俭朴,那么最奢侈的是谁?好吧,当然答案已经不用我说了,毕竟三国我已经介绍了其中两个,答案就是刘备。

先看史料:先主不甚乐念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有一句成语叫声色犬马,形容贵族子弟的醉生梦死的奢侈生活。古代只有钱的贵族子弟,玩不起这些东西。

刘备

刘备在荆州,粟与金同价——《太平御览》注引《述异记》

哦,怪不得吕蒙夺荆州无本地人给蜀地告知,夷陵之战时除了沙摩柯等部分蛮族响应刘备外没一个荆州人呼应蜀军。

蜀中丰富盛乐,置酒大会,飨食三军。取蜀城中民金银颁赐将士,还其谷帛。——《华阳国志》

如果说刘备刚刚夺取益州,为了狂欢,抢空当地库房就罢了,但下面这条记载就说不过去了吧。

昔刘备自成都至白水,多作传舍,兴费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三国志.陈群传》

今天四川省成都地区考古还挖掘出刘备生前未建造完的宫殿,综上所述,刘备跟简朴二字沾不上边。

武昌鱼和神仙汤

孙权在武昌,为庆贺新修大船下水,摆酒设宴。席上,那香喷喷的清蒸鳊鱼味道鲜美,肉又嫩,孙权吃了一条又一条,叫人连上三盘,都吃得干干净净,因此酒也喝了三大碗。

他传来老渔翁,赏酒一碗,要听听这鱼的来历。老渔翁说:“这鱼出在百里梁子湖,涨水时节经长港来到大江。在长港出口处,港水清,江水浑,鳊鱼喝浑水吐清水,喝清水吐浑水,经过七天七夜脱鳞换肠肚,变成白鳞油肠,所以肉嫩味美。”

孙权说:“讲得好,请再喝一碗酒。”老渔翁一抬头喝干酒,又说:“这鱼油多,鱼刺都熬得出油。”孙权不信,叫把鱼刺收去熬,果然熬出油来。他敬佩老渔翁识鱼性,

又端起一碗酒请老渔翁喝,并说:“这里酒任你喝,只是不要喝醉。”老渔翁说:“喝醉也无妨,这鱼刺汤可以解酒。”

孙权不相信。老渔翁又喝三碗酒,然后喝了一碗鱼刺汤,果然毫无醉意。

孙权十分高兴,说:“想不到我东吴有这样好的武昌鱼下酒,有这样好的神仙汤解酒。”

从此,武昌鱼和神仙汤就出了名。

武昌鱼至今为止都是武汉的特色菜,而且也是我们敬爱的毛主席爱吃的菜之一。而且这名伟人曾多次畅游武汉长江。

毛主席也自然提及了孙权,年5月3日,伟人在南方养病十个月后,回到北京后在一次正式场合对人解释了自己所作的《水调歌头·游泳》一词中的两句作了解释:“我说才饮长沙水,就是白沙井的水。武昌鱼不是今天的武昌,是古代的武昌,在现在的武昌到大冶之间,叫什么县我忘了,那个地方出鳊鱼。所以我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孙权后来搬到南京,把武昌的木料下运南京,孙权是个能干的人。”

今日武昌长江

尽管伟人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孙权虽然没有长篇大论的评议,但从其只言片语的议论中,也可看出是把孙权当成一代人杰的。

伟人在还在名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基础上创作了又一佳句“当今惜无孙仲谋”。

蒋子文

下面则是一则灵异故事。

东汉末年向三国过渡时期,雄踞江东的孙权在楚金陵邑建筑石头城(今南京市清凉山石头城遗址)。石头城筑成后,孙权颁旨改秣陵县为建业县,县治由秣陵关迁往石头城。南京民谚云“先有秣陵,后有建业”,说的便是这段历史。

广陵(今扬州)人蒋歆,字子文,是东汉末年的秣陵县尉。有一次,他率兵追逐强盗至钟山脚下,因遭贼寇伏击,以身殉职,葬在钟山之麓。

蒋子文

孙权在南京主政时,有多名东吴官员上朝议政时说,他们都曾不止一次看见早已死去的蒋子文在东郊大道上骑乘白马、手执白羽扇、侍从紧随身旁,派头和排场与生前一模一样。几位东吴官员上奏,希望孙权能关这种异事。

然而,孙权却不信,还斥责几位官员“所奏荒唐”。不料,某夜孙权竞在寝宫内与蒋子文晤面,两人就治国安民之事相谈甚欢,孙权还亲自送蒋子文出皇宫,目送他骑乘白马离去。当孙权目睹蒋子文离去后,诧异地发现自己竞着睡袍独自站立寝宫外。

孙权怀疑自己方才是在梦游,便问在寝宫外值更的卫士,自己是如何离开龙榻,如何来到寝宫外的。众卫士哪敢对皇上“说三道四”,只一个劲儿地说,皇上礼贤下士,刚才是目送一位骑乘白马、手执白羽扇、穿着前朝官服的美男子出皇宫……

孙权思前想后,不知置身梦里还是梦外。回到寝宫,侍寝的潘皇后对他说,她亲眼目睹孙权起身送一位手执白羽扇、着前朝官服的美男子外出,她本想劝阻,却仿佛有千钧巨石压身,口不能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孙权与这位夜闯寝宫的美男子携手外出。

此时此刻,孙权突然想起数日前多位大臣的“荒唐奏章”,他反复琢磨后,觉得他们言之有理且“所奏非虚”。

于是,孙权拨巨帑为“死后显灵”的蒋子文立庙堂,并将钟山易名为蒋山。几位东吴官员“撞见”骑乘白马、手执白羽扇的蒋子文之地原有个小村庄叫柳村,孙权将其改名为白马村。此外,孙权还敕命地方官为祭祀蒋子文而建庙,日“蒋王庙”。白马村、蒋王庙遗迹作为地名,至今犹存。

据南京民间传说,孙权优待蒋子文的魂魄,蒋子文也知恩图报。三国时期,蒋子文曾多次显灵,帮助在南京建都的东吴政权,所以孙权封他为钟山之神,并将钟山改名为蒋山。据说,神威显著的蒋子文后来曾在东晋抗击前秦的淝水之战中屡现神迹,也多次显灵解救旱灾。

故后来在南京建都的多位南朝皇帝都学习孙权,对蒋子文屡屡封赠。在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时,蒋子文甚至被封为帝。民间还传说,蒋子文后来被改封到了阴间,成为七殿阎罗的第一殿秦广王。

蒋子文这个名字今天听起来不少人会觉得陌生,但蒋子文在六朝时期的中国却是大名鼎鼎。《搜神记》和历朝历代官方和民间编纂的研究神仙的书籍都提到过蒋子文。

而且蒋子文在神话里的地位非常之高,至少强于关羽。不少中国人相信死后人必定去阴间。而人们常说的阎王其实并非是一个人,而是十个人,俗称十殿阎罗。十殿阎罗以秦广王也就是蒋子文为阎罗殿之首。很多人知道“阎王爷”或则“秦广王”,但不知道其原型恰好就是蒋子文。

本期就讲述关于孙权的六个故事,实际上孙权的民间故事不止这六个,作为第一个创立江南帝国的皇帝,孙权也自然少不了民间故事。只不过孙权的故事没有曹操的“曹冲称象”和神化蜀汉的故事那般有名气,只不过需要细心的人去挖掘。

年代热播的国产动画片《智谋家族》主角即是东吴阵营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