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版三国演义电视剧好在哪里

北京湿疹权威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210405/8814564.html

近日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重新在B站放出,引来不少人重温。在豆瓣,央视版四大名著里《三国演义》评分为9.4,仅次于88版《红楼梦》。

对如今的许多观众来说,欣赏这版《三国演义》其实是有一定门槛的——

这部电视剧完全不同于当下影视剧的风格和制作模式,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较之下,其实98版《水浒传》是影视剧化更现代的一部,以后有机会再写。

之所以说《三国演义》有门槛,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因为大家也能明显觉察出央视版《三国演义》与我们看过的主流电视剧完全不同的许多地方.

譬如演员的台词、动作、表演普遍表情比较“大”,不少演员是用话剧乃至戏剧的方式在表演,如舌战群儒中的东吴群臣、舞剑的凌统、吕布的面部表情等。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将戏曲的舞台表演经验融合到电视剧的缘故。

在许多细节上,以今天的眼光《三国演义》局限于时代,没能做到尽善尽美。

比如大家讨论较多的换演员问题,除了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几个主要角色保持演员一致,其他各个角色几乎全部更换过,甚至一个人物多个角色饰演,袁本初剃了胡子变周瑜来报仇,公孙瓒上大号变赵云,赵累复活变贾充等梗就源于此。

服装上也未能让人满意,据说当时因为服装不够还去隔壁日本剧组借用,导致部分镜头中的盔甲带有日式风格,但此事也被部分人考证为谣言,具体不得而知了。

战争戏,《三国演义》的战争戏亮点在于马术实拍、军队参演带来的场面感,这是如今特效无可替代的优越性。

但同时,除了著名的几场大战之外,《三国演义》的许多战争戏又因为太实导致表现力缺乏,具体表现为武将单挑时小兵转圈,或者两边小兵拿着长矛叮叮当当互相乱敲,把群众演员拍出场面感的镜头着实不多。

并且因为马上实拍的原因,武将对打的画面表现也优劣并存,取决于演员的个人马术功底。好在赵云长坂坡、张飞对阵马超等几场马战完成度较高。

说了这么多时代局限,回到正题: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好在哪里?

一言蔽之,在于一个“正”字。

老版《三国演义》的正,建立在对原版小说的一种“敬畏”之情,但凡要动,则是不得不动,所动的方向也不过是在原作人物灵魂的基础上加以少许发挥,目的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在整体风格统一的前提下,丰富剧情和人物形象。

三国的台词有诸多更改,但让人印象深刻的往往不是修改的白话,而是编剧原创的半文言台词,大大丰富了部分剧情。仅举俩例:

李肃劝降吕布

李肃劝降吕布时,原著中套路非常简单,李肃带着宝马来见吕布,提到自己担任虎贲中郎将,提起吕布做丁原养子身份。吕布惶恐羞惭,李肃提到当今朝廷英雄是董卓,吕布立刻就附和了。

布惶恐曰:“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肃曰:“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而在人之下乎?”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肃笑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布曰:“兄在朝廷,观何人为世之英雄?”肃曰:“某遍观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终成大业。”布曰:“某欲从之,恨无门路。”

原著中这段劝降笔墨不少,也大有攻心套路,李肃以宝马开路,拉拢吕布之心,又提自己官位、和丁原交往,让吕布心怀嫉妒,再说起良禽择木而栖这一套意指董卓,最后才说出自己的来意和礼物都出自董卓。

但不好的地方,就在于吕布态度的转变过于生硬——在原著中,吕布丝毫不顾廉耻,也没有只言片语搪塞,董卓那时其实也没有完全把控朝野,因为擅自废立名声更是不好,吕布却直直地趋之若鹜,人物形象太过于扁平了。

《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改法是加入了这一段说辞:

在李肃提到董卓是当时英雄后,吕布大惊失色,手指李肃呵斥“你!”

李肃大笑,吕布再问,李肃说:“像你这样的英雄,闻董卓之名都为之变色,董卓真英雄也!”

吕布反问:“董卓专横跋扈,怀篡逆之心,满朝文武谁人不知?你竟然……”

李肃说:

“你只知其表,不知其里。你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

当今,天子懦弱,不足以威慑群臣,满朝文武谁个不知,而陈留王精明强干,聪明好学,强天子百倍,满朝文武又有哪个心中不晓?

人人心中皆明,而人人口中皆不说,这是为何?

无非是怕负不忠不孝之名,怕担乱国篡逆之罪,天子懦弱则好欺,天子精明则难奉,满朝文武明里做忠臣,暗里则是为己,有谁真正为国家社稷着想呢?”

接着李肃手指上天,继续说:

“董公则不然!他敢讲他人不敢讲的话,敢言他人不愿言之语,敢负不忠不孝之名,敢担篡逆废主之罪,董公之心何其光明,董公之行何其磊落?”

吕布被说服,但仍有疑虑:“此话虽闻所未闻,但似乎不无道理。然而妄行废立,终是篡逆之道。”

李肃再通过陈留王同为先帝之子,更被先帝所喜爱,有意让陈留王继承位,是何皇后和何进强行立嗣,董卓是遵守先帝的初衷,何篡之有?至此,吕布被完全说服。李肃再用高官厚禄加码,让吕布急不可耐,直接说出了“我欲从之”的话。

这番波折,小说原文并无,全出自于编剧的理解。

笔者以为,这番改动让吕布的投靠更为合理,在当时,董卓废除小皇帝,立陈留王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为帝,是以权臣的身份擅自废立,这是董卓跋扈的证明。

但李肃所说的,却基本是事实,陈留王在逃亡途中表现地更聪明、成熟,在遇到董卓后才吸引了董卓的注意,唯一偷换概念的却是“动机”——

可董卓到底是为自己,还是为社稷,只要董卓没有自立,李肃的逻辑就很难反驳,而公理规矩,反而成了董卓不为名利大胆承担责任的证明。

吕布此后再问,仍是担心董卓废立的合理性,吕布自己是肯定不敢篡逆的,因此他也恐惧跟随董卓是作死。李肃再搬出先帝意愿,否认了小皇帝的合法性,从根本上肯定了董卓的行为。然后循序渐进,连环排比句用语铿锵有力,气势凛然,连不少弹幕都说被李肃说服了。

这番改编,将原文一段普普通通甚至拉低吕布身价的招降增色不少。吕布的形象也更加丰满了一些:

他并不是一点也不看重自己名声,也不是为了宝马官位就不顾生死,但他同样是极为自私、自大的一个人,李肃抓住了吕布心态中的一丝担忧加以说服,辅以高官厚禄,最终才让吕布从心底里想投靠,甚至恨自己寸功未立。

曹操

曹操祭奠袁绍时,让陈琳手持当年声讨自己的檄文在袁绍墓前念诵。

檄文中侮辱曹操的祖辈,众将劝阻。曹操说:

“念,为何不念?

当年此文传至许都,我方患头风,卧病在床。此文读过,毛骨悚然,不觉头风顿愈,才能自引大军二十万,进黎阳、拒袁绍,与其决一死战。

哈哈哈哈……真乃檄文如箭!……此箭一发,却又引得多少壮士尸陈沙场,魂归西天。

我曹操不受此箭,壮士安能招魂入土,夜枕青山?

星光殷殷,其灿如言,不念此文,操安能以血补天哉!”

小说原文中,并无陈琳在袁绍墓前念诵檄文的情节,曹操祭奠袁绍,怀念了起兵时与袁绍的对答,一阵感慨后以金帛粮米赐绍妻刘氏,就自领了冀州牧。

电视剧此段,满怀豪情,铿锵有力。曹操何以为乱世枭雄?又何以作为著名文学家流传后世?编剧以对三国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文学功力创作了这一段台词,其中之妙难以尽述。

单就“星光殷殷,其灿如言”,就极有曹操诗句的韵味,当时读来,又有谁知道这全出自编剧原创?

黄沙漫天,苍凉天地,在平定北方后,鲍国安用一场叹为观止的表演演出了曹操的英雄胸襟,无视天下评说的傲气,抚慰将士亡灵的悲伤,都在这段戏中了。

原著中的曹操多呈现狠辣、不择手段一面,人物形象同样受制于说书式的黑脸风格,但在电视剧中,曹操的形象得到了真正的“人化”改造。

他虽然仍然同样凶狠,与刘备形成强烈对比,但也多了许多暗处的“人性”闪现。在小说十七回中,曹操缺粮,让粮官王垕小斛分散救一时之急,在军士嗟怨后曹操归罪于王垕,“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小说中王垕还想分辨,直接被曹操杀了,也没有描述曹操的任何心理活动。

而在电视剧中,王垕与曹操的形象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丰满。王垕得知原委后虽然委屈,却未大喊冤枉,而是在帐外跪下说:“主公,王垕告辞了。”曹操微微掀开帐门,脸上一半是阳光,一半是阴影。然后帐门放下,阴影占据画面,曹操退回帐中,独自拱手示意。

《孟德新书》失传,编剧取材曹操为《孙子兵法》做的批注,进行了长段的文言文创作;周瑜所谓嫉贤妒能,也被诸葛亮亲口道破:

“人言周公瑾嫉才妒能。非也!否则,当年他也不会叫我兄诸葛瑾劝我归顺东吴,可见周公瑾并非嫉我之智有胜于他,而是恨我之才不能为东吴所用。周公瑾风雅超群,乃一代儒将。今壮志未酬,如星陨落……怎不令天下英雄同悲!”

这种直指历史人物心理的改动,剧中不可胜数。

老三国的好处,就在于这种从内到外的“正”,对这本小说,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尊重敬畏,小心翼翼。

关羽、张飞、刘备、诸葛亮、曹操,对最重要的几个三国人物剧方可以说是用尽了全部能力去创作画面与情节,演员一举一动,都有讲究,接近艺术。

在这场创作中,极大地保留了原作的精神,也去除了应该去除的糟粕,情感动人,历史的悲壮和传奇性展露无余,这方面来说,老三国近乎无可挑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7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