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小说《三国演义》的读者,对“火烧连营”的故事都不会陌生。创造这一辉煌战绩的陆逊陆伯言,早期在东吴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壮派将军。而他在吴蜀夷陵之战中的作为,却完美诠释了什么才叫做“成功接班”。
公元年,陆逊被孙权任命为大都督,实际上成为周瑜、鲁肃、吕蒙的接班人。他上任的时局对东吴而言可以说是相当糟糕。早先吕蒙“白衣渡江”,为孙权夺回了荆州,诚然大功一件。然而东吴因胜而骄,轻率斩杀了刘备“情若兄弟”的大将关羽,无疑是一大失招。等到从胜利狂欢中清醒过来的江东君臣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将关羽人头送给许都,暗示罪魁祸首乃是曹操。只不过,孙刘两家怨仇已结,一场大仗不可避免。刚刚称帝的刘备亲自统帅大军东征,意在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说进攻东吴的刘备统帅大军“共七十五万,前后调遣”,显然跟赤壁大战时的曹操八十三万大军一样带有夸张成分,但从《三国志》的记载(“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看,蜀军兵力可能接近十万,规模的确也是不小。考虑到后来蜀汉亡国时,全国兵力只有十万二千,刘备几乎是倾全蜀之兵伐蜀。当时这也已经是一支规模巨大的军队了——在著名的官渡之战里,袁绍之军也不过十万而已。因此,东吴得报,举国惊骇。孙权求和不成,只得做迎战准备。然而,新官上任的大都督陆逊做出的第一个决策,就是撤退。
做出这个决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江东自从孙策立国以来,在战场上历来的作风就是以硬碰硬,赤壁大战力拒曹军就是这个例子。加上吕蒙在世时,又刚刚大破了关羽。面对不久前的“手下败将”,眼下战端方起就要撤退,对陆逊的心态着实是一个考验:难道是自己无能,达不到成绩辉煌的前任们设定的标准?
但这并非陆逊怯战,而是对战局“做好功课”的结果:蜀军锐气正盛,又据有上游之利顺流而下。与此同时,三峡陆路崎岖、水路惊险,其地形也对吴军的防御和后勤供应十分不利。有鉴于此,陆逊决心实行退却,把三峡让给刘备。从黄初二年()七月到次年正月,在七个月时间内,陆逊指挥吴军接连退却五六百里,避开了蜀军的锋芒。但退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之后,陆逊就不退了。吴军就地转为固守——个中原因也不难理解,蜀中势力自三峡东出是为顺流之势,守方在宜昌尚有险可扼再往后退,让出三峡出口的“国之关限”,原本在空间狭窄三峡一带的陷入“锐师百万,不过千夫;千里,前驱不过百舰”窘境的蜀军进入平原开阔地带,向东北可以攻击宜城、襄阳、南阳一线,向东南可以威逼今湖南常德、长沙一线,吴军再要固守,恐怕也不见得守得住了。
吴军让出三峡后,后勤运输大为改善,在平地扎营有利于养精蓄锐。反过来,蜀军在山地之间,兵力无法展开,部队疲劳,后方运输线不但延长,而且侧后处于北方魏国威胁之下,其战场优势地位开始削弱。但在当时,并不是谁都能看出这是一招妙棋的。虽然陆逊向部下解释,刘备全军东下,锐气正盛,而且凭高守险,很难予以突然袭击。即使攻下几营,也难以全部攻克。如有不利,损害我军大势,决非小事。刘备军沿山行动,态势施展不开,自然会在山林木石之间疲惫不堪。到时候我们可以从容不迫地打击他的弱点。可是众将却认为他是畏敌,各自怀着愤恨。
当时的陆逊,以39岁年轻后起之秀出任大都督。他从一名普通幕僚做到统揽吴国军权的大都督,仅用了15年时间。抛开他是他是孙权之兄孙策的女婿这层“裙带关系”之外,在江东众将眼里陆逊只是个年少无知的儒将,而非决胜千里的主帅。这些将领,有的是开创江东基业的孙策老部下,有的是更是吴王孙权的同族或亲戚,各自以为了不起,不愿听从指挥。后来,吴王知道这些事情以后就问陆逊说:“你当初为什么不向我举报那些不听从指挥的人呢?”陆逊回答说,“我受主公恩德深重,而这些将领,有的是主公的心腹爱将,有的是得力助手,有的是有功之臣,都是国家应当依赖、共同成就大业的人”。一句话,他们都是国家栋梁,尊重他们也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当然,要是身为主官,只知道心胸豁达,大度容人,最多只不过是个“老好人”而已。陆逊也有强硬的一面。他把各位将领召集起来,手按着宝剑对他们说,刘备天下知名,曹操都害怕。如今刘备入侵我国疆界,是强大的对手。各位身受国恩,理应和睦相处,共同消灭敌人,上报国恩。而你们现在却互相不服气,这又何必呢?我虽然只是一介书生,但受命于主上。国家之所以要委屈各位接受我的指挥,是认为我还有些长处值得称道,能够忍辱负重,故此,各位都应该做好自己的事。军令有常法,是不可违犯的!摄于孙权的权威,从此以后,各位摆出老资格的东吴将领再也不敢违反陆逊的军令了。
除此之外,更加令人惊叹的是。陆逊虽然上任不久,但对自己这个团队里的部将的能力、水平的评估却已经相当准确。夷陵大战爆发之初,孙权的族弟安东将军孙桓阻击蜀军前锋于夷道(今湖北枝城)。由于陆逊随后指挥吴军主力大踏步后撤,夷道就成了一座孤城,被吴军团团包围起来。孙桓被围,当然要向陆逊求救,谁知,陆逊说,还不行。帐下众将纷纷指出,孙桓是主公同族,被围处于困境,为何不救?陆逊说,孙桓得到部队拥护,加上夷道城坚粮足,没有值得担忧的地方。等我计谋施展,即便不救孙桓,孙桓之围也自然解除。等到陆逊方略大施,刘备果然。孙桓后来见到陆逊说,以前确实怨你不来救我,到了今天,才知道是调度有方啊!
这个“调度有方”,就是陆逊根据吴蜀战局的变化实时调整的经过。从黄初三年(年)三月开始,陆逊坚壁不战,双方转入相持。蜀军被阻于山林,盛夏,酷热,蜀军疲劳,沮丧,智穷力竭,不再采取新的行动。考虑到这一情况转变,陆逊认为时机成熟,决策进行反攻。他向部下指出,刘备是“滑头贼”,经历的事情多,他军队开始集结时,考虑精细,用心专一,不可以进攻他。现在屯兵已久,没有占到便宜,兵疲意沮,夹击这个敌人,正在此时!
接下来,就是“火烧连营”的故事。刘备“苞原隰险阻而结营”,使军队驻扎在不利作战之地,树栅成营极易遭到火攻。闰六月,陆逊下令兵士各拿一把茅草,火攻蜀寨,一旦火势形成,便全军反攻。大将朱然先率人攻击蜀军前锋,得手后,与韩当合兵,迂回攻击蜀军侧后。与此同时,江东水军逆流攻击蜀军水军,而陆逊本人则自己进至猇亭,指挥决战。在反攻中,朱然攻破蜀军前锋,与陆逊、韩当合兵攻破40多座营寨。蜀军顿时土崩瓦解,《三国志》上说,蜀军战死数万人,枭雄刘备趁着夜暗突围逃走,侥幸生还。他极为痛心和惭愧地叹道:“我竟然被陆逊打败了,这难道不是天意么?”
这自然不是什么天意。刘备之所以败的如此之惨,最重要的就是因为他在战术上犯了轻敌的错误。陆逊虽然年轻,未有威名,但他怀有文韬武略,在整个作战过程中,能够采取正确地战略战术,不受任何干扰,指挥果断,使刘备步步被动,最后夺取了胜利。通过吴蜀夷陵之战的胜利,陆逊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