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一回讲曹操字孟德身长七尺,细眼长辉,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阿睛,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余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中常侍蹇硕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责之。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后为顿丘令,因黄巾起,拜为骑都尉,引马步军五千,前来颗川助战。开始起兵,确是为了讨伐奸臣(董卓),匡复汉朝,赏罚分明,威德足以服众,也的确为天下的忠臣义士所瞩望。挟天子以令诸侯,用汉献帝的名义铲除袁绍等割据为统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代奸雄,文坛领袖,政治军事家。
董卓在朝,上欺天子,下压群臣。袁绍秘书司徒王允欲除董卓,王允无计。日:“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
平黄巾曹操和董卓是认识,董卓进京董卓想重用曹操,骁骑校尉的官职也不是很低,再说了曹操也不是武功高强,那么曹操为啥还要进行行刺之举呢?一曹操看到董卓倒行逆施早晚一天会死的很惨,自己的结局也不会很好,第三回书中交代董卓没来郑泰,卢植皆弃官而去,朝廷大臣,去者大半。“孟德献刀”对曹操以后的发展有极大的好处。论实力比不上袁绍,论资历只不过是骁骑校尉,“刺董”有吕布在肯定是不会成功,献刀是真。董卓与曹操交好,能带刀进殿,说明不是一般关系。“假意刺杀”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对外说是刺杀,对内时献给董卓,随后马上不辞而别。疑心的董卓一定会发现不妥,为了震慑敢于背叛自己的人,一定会大肆搜捕,于是曹操和董卓决裂的目的就达到了,也安全离开了董卓,还得到了舍生忘死好名声,刺杀也好,献刀也好,从下文逃亡生涯也能看出,陈宫因为刺杀甘愿弃官相随,路过吕伯奢家误杀八口,为逃命又杀吕伯奢,陈宫舍弃而去又表现出曹操的疑心狡诈之处。这也是罗贯中大标题不是孟德七星宝刀刺董贼,而是谋董贼孟德献刀的缘故,为曹操起兵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