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寒假必读书单来了

哪家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寒假进行时!不少同学吐槽自己的假期被各种各样的作业淹没了。

虽然作业真的超级多,但还是想提醒大家,一定要每天抽出一点点时间,来阅读一些课外书籍。

下面给大家推荐人民日报整理的初中生必读书单,赶紧收藏!

九年级必读书目

八年级必读书目

七年级必读书目

比起应该读哪些书这个问题,更为关键的是怎样去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但很多小伙伴会发现,每次读完之后,好像真的没记下什么内容。

那么,下面分享一位老师的高效阅读方法,大家不妨在假期尝试一下!

原标题:《如何高效地读一本书,并不择手段地内化为知识储备?》

作者:梁爽

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

我收到过一个学生的问题:

你读完一本书,能记得几成内容?

她说她自己看书时本来就没吸收多少,还得遗忘不少。一想到看的书迟早会忘,就不想再看了。

没错,记忆会随时间而递衰。就算当年考前背到滚瓜烂熟的全文,如今也几乎上交给老师。但像我这种贪心的读者觉得,看书也是要花时间的,阅后即忘多心疼。我不仅要在单位时间里提高书中内容的吸收率,还想把这些读书的所得长在自己身上。

后来我开始尝试能强化自己记忆的读书法:

看书就是与作者打辩论赛

蔡康永说过,书不见得是历史上最聪明的人写的,却是历史上最爱思考的人写的。

爱思考的作者只是提供一个角度,同样爱思考的你,如果把作者平等地视为类似《奇葩说》选手那种有趣的辩友,这样看完一本书的收益率将会猛增。

以我的经验,如果只是顺着作者的叙述和思路,只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想法和观点,遗忘率很高。

后来我在看书过程中,内心默默架起一个辩论擂台,遇到作者是“我方辩友”时,我会加快阅读速度;遇到他是“对方辩友”时,我会找相反的论据来驳斥他。

这样几个回合下来,不仅不会觉得枯燥,反而有了一种参与感而更加难忘。

过目不忘的人都是记笔记的好手

听说钱钟书读书过目不忘,觉得有这么神奇吗?后来才知道,他读书爱做笔记,单外文笔记就有本,中文笔记就有1.5万页。

我自己的笔记大法是:如果是自己的书,我边看边在上面划重点、做批注、写联想,大概是这样的感觉:

如果是借来的书,我边看边在我的随读笔记上字迹凌乱写着思维导图、结论推导、金句的关键词和所在页。

然后分类整理笔记,我名下有许多笔记本:比如自我提升干货本(心理区、技能区,etc.)、金句本(名人轶事、名人名言、好词好句,etc.)等。

我会结合书上划的重点或者随读笔记,把内容分流,然后没事就翻翻。另外,必要时,我会将书中的最经典部分折页,用以回顾、反思。

所谓的过目不忘,就是多过几遍目。

看完全书后对照目录温习一遍

我要吐血推荐一个抗遗忘的良方:

看完全书后,翻回到目录那页,回想一遍主要内容。

框架、逻辑、主线,这类的抽象词,在这个环节中最容易浮现出来。

我现在如果觉得这本书对我有用,或者我很感兴趣,看完书后,我顺着目录,来一次只对自己有交代的摸底考试。

比如拿我看名著《三国演义》,70多万字,我断断续续看了将近一个多月,说实话,看着后面的,忘记前面的,只当故事精彩了。

全书看完后,我回到目录,按照顺序开始梳理。比如这本书一共可以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等五大部分,就可以依次梳理剧情,测试看到章节名称能否准确回忆书中情节。

我有时会复述一遍给自己听,有时对照笔记回顾要点,这样做能加深印象。

只有亲自应用过的知识才是你的

我自己做了个统计,最让我难忘的内容属于这3种情况:生活中实践过并有反馈的内容写作时运用过的内容跟朋友或配偶讲过并讨论过的内容。

你看,难忘是因为有所交集。所以我经常不择手段地创造机会,提高书中内容在我生活中的出场率。

看完书写个短篇的读后感或书评,跟着志同道合的朋友去参加书友会,心血来潮时借鉴书中的生活经验,就算简单发个QQ空间、朋友圈都能强化记忆。人人网火的那段时间我每天都会写下一段自己的读书感想,受益匪浅。

我不愿和曾经相遇过的知识擦肩而过,当我做足上面这4点后,其实书里的内容记不记得已经不再重要。

因为那种感悟和思辨,早已内化成我身体的一部分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