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手术多少钱 http://m.39.net/disease/a_5390504.html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课本中,选用了大量的与三国有关的素材,而在对这些素材的处理与编排上,却存在着一些逻辑上的瑕疵,可能造成学生对三国历史认知的混乱。小学课文《草船借箭》是根据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部分内容改编。为了方便孩子们阅读,课文没有选用小说原著的白话文,而是用现代文进行了改编。课文的第一段是这么写的: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仅用“妨忌”一词,就把作者对人物的立场倾向表达出来了,周瑜是“反面人物”,诸葛亮是“正面人物”。因为在我们的词汇中,“妒忌”是一个贬义词,不用于对正面人物的描述或评价。课文是要给孩子们灌输一种观念,诸葛亮是“好人”,周瑜是“坏人”吗?中学课文《群英会蒋干中计》、《杨修之死》两篇文章,都是采用的《三国演义》小说原文,如果抛开部小说,单从这两篇课文来看,蒋干盗书这一节,周瑜塑造成一个正面的形象,《杨修之死》则刻画了一个聪明机智的杨修死于曹操的心胸狭隘。在语文教材中,同时又纳入了诸葛亮的作品原文《出师表》,和曹操的诗歌《短歌行》、《龟虽寿》。在这些作品的讲解或介绍中,对诸葛亮的描述是忠君报国,情真意切。对曹操的介绍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把这些课文放到一起来看,语文课本,到底要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三国?应该如何看待和评价诸葛亮、曹操、周瑜等历史人物?在中小学语文教育大纲中,明确表述,语文教育不仅要承担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文学作品的鉴赏,还要承担思想教育的功能。科学的历史观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历史学科,还是语文学科,都要教育孩子科学、客观地看等历史发展的进程,准确认知和评价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作用与影响,不能以个人情感倾向来评判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是这样描述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政权分立、民族融合的历史时期。在历史教学中,评价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标准,要看他(或它)是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符合人类进步和历史进步的规律、是否推动了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以此为标准,历史课本中,对三国的定位与评价是平等的,没有正派和反派之分。我们先看看历史教材的原文: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州,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铁血权臣曹操全传经典畅销版精选¥38¥42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这段历史课文的立场和观点是很鲜明的:一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要放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进程中去评价。三国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未年腐朽的封建政权崩溃的结果,三国中的任何一国,都没有正统和非正统之分,虽然三国之间的战争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一些灾难,但三国在各自的范围内进行治理,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灾难,推动了社会发展。曹操治理长江以北地区,孙权开发江东,特别是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诸葛亮开发西南,他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观上虽然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客观上却都推动了民族整合和国家统一的进程。这种看法和评价是科学的,客观的。我们不能因为有了历史教学,就在语文中放弃科学史观的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小说《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形成了人们一种认知上的习惯,即诸葛亮治理的蜀汉是正统的,是正面的,凡是与他作对的,都是反面的。我们尊重文学作品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但不能用文学作品去代替历史事实。语文教育,既要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又要用科学的史观教育学生,不能用虚构的艺术形象去代替真实的历史人物,这是语文教材汇编中,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