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既是一部精彩的历史故事书,也是一部充满哲理的著作,里面蕴含了很多人哲理。那么文中所写吕布之死,作者罗贯中想表达什么呢?喜欢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吕布是三国所有武将中武力值最高的一位,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吕布骁勇善战,纵观整个三国时代,任何武将都无法与他匹敌。就连三英(刘备、关羽、张飞)联合战吕布都未能伤他分毫。然而,吕布最后却因部下而败。吕布部下宋宪与魏续趁吕布疲困不备之时,把吕布捆绑住并献给了曹操。曹操本来想留下吕布来为自己出力,却因刘备几句话就把吕布杀了。吕布武功如此高强,最后却死得如此窝囊!吕布为什么会死得如此窝囊?从《三国演义》中,笔者分析得出以下几个原因。其一,吕布对待东主反复无常,不讲忠义。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吕布曾先后认丁原,董卓为义父,但每次为了自己能爬上更高的地位,都不惜牺牲旧主,先后把丁原和董卓这两位三国初期的大人物亲自杀死,以此来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换取的政治地位。吕布如此反复无常,因此忠肝义胆的张飞才会骂他三姓家奴,《三国演义》里其他忠义之仕也对他嗤之以鼻。从古至今,忠诚都是一个人重要的道德修养。古代人更讲究忠义二字。忠诚是上级对于下属最重要的考核点。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一个人的忠诚比他的能力更重要。反之,若一个人能力非常强大,却不讲忠义,那么人们便会认为这个人是个危险人物。在三国豪强纷争的年代,对于这样的人,掌权者惟恐避之不及,不仅不重用,还会把他消灭以绝后患。吕布正是这样一个能力强大又不忠义的人。因此在吕布成为阶下囚时,向曹操求情,说“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曹操本是个爱才之人,听吕布这样一说有点心动。曹操犹豫不决之时,便询问刘备的意见。刘备并不直言,只是告诫曹操不要忘了前车之鉴。曹操恍然大悟,于是命人把吕布杀了。《三国演义》里面罗贯中给出的对比是:此时同为阶下囚的张辽对曹操破口大骂,曹操却愿意把他收为己用,刘备和关羽也来为张辽求情。张辽日后成为曹操的一员猛将。因为张辽一向忠于旧主。其二,吕布有勇无谋,不懂笼络人心吕布在下邳之时,肆意饮酒。后面发现自己为酒色所伤,自己不想再喝酒,却还要严令全城禁酒。其部下侯成,宋宪,魏续等人因夺回战马,准备与吕布喝酒庆祝,不料却遭吕布翻脸。侯成差点被处死,因宋宪、魏续等人求情才得以活命,不过却被吕布严惩打了几十军棍。吕布因此人心尽失。宋宪、魏续、侯成等人认为吕布视他们为草芥,决意反叛。于是后来吕布的赤兔马被侯成偷走,宋宪魏续也称吕布疲困不备之时,把他牢牢捆住,献给曹操。《论语》中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主以礼待人,真诚对待下属,下属才愿意真心实意的为君主尽忠。反之则必有叛逆。吕布行为处事、对待下属只按照自己的喜好来,不礼贤下士,不尊重下属,在那个豪强纷争的年代,自然很容易遭致叛逆,让自己走上穷途末路。在笼络人心这一点上,刘备就做的很到位。当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救回阿斗时,刘备接过阿斗,竟然马上把他扔到地上,还埋怨阿斗差点害死赵云。刘备这动作和语言,让赵云还有他的其他下属多么感动和震惊。所以才有那么多人愿意死心塌地的跟着刘备打江山。其三,吕布恃才傲物,贪恋酒色吕布在下邳被困之时,陈宫曾劝吕布去城外扎寨,以形成犄角之势。但吕布自恃武功天下第一,又有方天画戟和赤兔马,认为无人可以伤害他。又贪恋酒色,于是与其妻严寺和貂蝉终日饮酒作乐,终致形容销减,精力大耗。之后部下侯成盗走了他的赤兔马。曹军来攻打他时,吕布不见了跨下宝马,只得持戟亲自退敌。从日明打到日中,曹军才稍微退去。这时吕布因精气体力消耗太多,实在太累,便在白门楼的椅子上睡着了。他的部下宋宪与魏续便趁机偷了方天戟,并用绳子牢牢将他捆住献给了曹操。酒色之欲,古往今来,凡是功成名就的人,皆避而远之。因为他们知道酒色之欲一定会损耗自己的精气神。人若精气不足,体力不支,何以成大事?《礼记曲礼上》上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可吕布却偏偏自傲,又贪纵酒色,终使自己走上败局。吕布这样的人,最终走上灭亡是必然的。他在豪强纷争的时代,只有武力这一优势,其他方面都是劣势,肯定会失败。其不忠不义,无德无谋无民众基础,又念纵酒色,虽武力过人也无济于事。因此,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借吕布之死,向读者表达:其一,做别人下属时要忠义。其二,自己做领导时要礼贤下仕,聚拢人心。其三,傲不可长,欲不可纵,特别是酒色千万要节制!要不然就算自己能力再出众,精力再旺盛,也终难有所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