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札记丨香草美人话楚辞之三十

白癜风怎样治疗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5.html

作为“香草美人话楚辞”的最后一篇,我们简单梳理一下“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纵观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无论是春秋时的《诗经》、两汉时的辞赋,还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以时代标名。这说明它们不是某一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而“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的“楚辞”则独树一帜,是以产地命名的。由此可见“楚辞”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自孔子删订“诗三百”后近三百多年,诗歌几乎是一片空白,直到“楚辞”的出现,才又将中国诗歌延续了命脉,并且和《诗经》一起,确立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双峰并峙的局面。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

诗人为时间不断流逝而困扰,担心时间的流逝会带来死亡,从而使他们的理想和抱负化为泡影,他们的心灵也因此始终不得安宁。这种悲观主义的情绪在“楚辞”中随处可见。悲剧的艺术总是要高于喜剧,而“楚辞”的悲观色彩,加大了中国文学的容量和深度,也使中国的文学迈上了新的高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

诗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所善所好,可以“体解”,不惜“九死”,愿付出一切代价,乃至宝贵的生命。这种不屈不挠的意志,这种为理想实现勇于奉献的牺牲精神,为后世文人竞相效仿,也使得屈原成为了真名士的代名词!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历代的仁人志士,莫不为屈原“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所激励,他们探索宇宙的秘密、生命的张力,希望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留下辉煌的篇章。在魏晋古风、唐诗宋词中,我们都能看到与之一脉相承的作品。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僚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九辩》)

上述两句是“楚辞”中描述优美和伤感的秋天的名句。中国诗歌中“悲秋”是一个经典的主题,汉武帝的《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飞”,曹丕《燕歌行》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登高》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柳永《雨霖铃》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等等,这些“悲秋”主题的名作,都能从“楚辞”中找到源头。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

眉目传情、暗送秋波,在众目睽睽下欲言又止的场景和心态,屈原用“目成”两字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了,“生别离”大概是人间最大的悲剧了,人可能亡,但爱不会死,然而人没有死,爱已经亡了,怎么能够承受这巨大的落差?这句诗对情的描写,可以说至矣!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九辩》)

在文学作品中,描绘江南意象的,汉代开始多见,这大概与江南的开发比较晚有关,然而一旦开启了江南意象的大门,名篇便纷至沓来。汉乐府诗的《采莲》、庾信的《哀江南赋》、白居易的《江南好》、张继的《枫桥夜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写尽了江南的清丽,也由此引出了浓浓的乡愁。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以浪漫主义手法衣被中国文人是多维度的,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也是罕与匹俦的,百世之下令人为其丽辞哀志而惊艳兴发,通过阅读“楚辞”和后世的诗文作品,我们当对此有更深切的体会。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到馆试听秦汉胡同相关课程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