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战争小说,不仅描绘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还塑造了许多性格出众的人物,其中在智者形象的塑造上,《三国演义》更加可以说是大获成功。《三国演义》所塑造出的最聪明的人物自然是孔明,孔明“智近于妖”,其形象传到日本以后更是大受欢迎,有关于《三国演义》的漫画连载,但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孔明展开,孔明死后,漫画作家甚至封笔,理由是无法展开接下来的情节了。智者的形象,在中国主要有两种,一是谋士,二为隐士。谋士就是以谋略见长的军师形象,他们能用诡异的谋略欺骗对方,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战前规划用谋型是《三国演义》中塑造最多的一类谋士,在战争爆发前夕分析厉害,然后用自己的谋略主导战争的胜利,比如郭嘉、荀攸、周瑜、陆逊等人。他们都是针对某场战争进行分析的谋士,还有那种战略部署用谋的谋士,就是从全局上把握战争的主动权,他们并不看重某一场战争的胜负,而是把目光放得很长远,对时局有着敏锐的观察力,这类谋士的主要代表有诸葛亮、荀彧、鲁肃等。曹操在得知刘备领徐州牧后准备攻打徐州,这时荀彧劝曹操保衮州之根本而弃难攻之徐州,使得曹操稳固了根基,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荀彧提出的,但是荀彧大概也没有想到,他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至于诸葛亮,他对于刘备如何成就霸业有一个全局上的规划,以预见性的目光预言了今后一段时间内历史的走向。还有那种战争中用谋的谋士,这类谋士极为擅长随机应变,其中以贾诩最为出众,贾诩在辅佐张绣时,恰遇曹操来攻,后因许都有难而撤退,刘表想要联合张绣追击,贾诩却说追之必败,等到刘表、张绣大败而归,贾诩却又劝说可以追击,事后果然大胜。因此第一次追击曹操有所准备,第二次却没有。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一个经典情节,那就是诸葛亮骂王朗事件,诸葛亮充分发挥了他作为说客的本领,以三寸不烂之舌作为武器压倒对方。作为一名说客,不仅需要“口若悬河”的辩才,更需要过人的胆识与谋略。作者对于说客的胆识有褒有贬,比如在赤壁大战前,蒋干作为说客前来说服周瑜降曹,一上来就被周瑜点破,蒋干只好装作前来叙旧,随后周瑜又设群英会大宴蒋干,堵住了蒋干的口,晚上又骗蒋干盗得降书,借其手除去蔡瑁、张允。相比诸葛亮骂死王朗来说,可以看出作者有着很明显的感情倾向。乱世不仅出英雄,也出隐士,隐士分为三种,一种洁身自好,二种明哲保身,三种待时而动。当初诸葛亮在平定南蛮时,军士误饮毒水,幸得万安隐士孟节相救,孟节筑草庵于溪旁,足不出溪有数十年,他所居住的地方,完全是一幅世外桃源的情景。后来诸葛亮想要奏明天子给孟节封王,孟节却拒辞不受。像孟节这样的就是完全隐匿于山林之中的,还有些隐士是半隐的,比如说刘备在三顾茅庐时遇到的崔州平、石广元等人,他们并不完全沉寂于隐居的静穆之中,还是有强烈的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的。最后一种隐士是隐居以待时动,对他们来说,隐居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一旦遇到明主便会辅佐君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深受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其自身有很强的自我实现愿望,一旦时机成熟他们自然会登上政治舞台,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不顾身,比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