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翻译文学近代以来理解梁发的不同思路

基督教新教首位华人牧师梁发首先是一个宗教人物,这也是历来对他的共识性评价。梁发是中国近世较早从事新教布道读物写作的“非精英人士”,印刷技术是他职业生源的起点。他在教会系统内外产生影响,则得益于他的翻译与写作能力。梁发的文体选择,是对马礼逊、米怜中文文体观的呼应与发展,也在一定意义上拓展了近代文学的边界,宜从宗教、翻译、文学等多个层面认识和理解。梁发通常并不被认为是一个文学人物,但他在教会系统内外产生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他的布道演说和写作。[1]从本质上讲,演说和写作是一种文学的方式。梁发略懂英文,却程度有限,并不能娴熟使用。这似乎意味着,他在翻译方面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实际上,他仍然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进行“翻译”——本文称之“间接性翻译”。一个并未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印刷工人,在有幸进入跨文化、跨国界的“异度空间”以后,究竟在何种程度上改变了“文化自我”?梁发的道路,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演进轨迹有何交织,意义如何?△钱纳利绘《广州的商馆》(马儒翰石印单张)伟烈亚力曾经尽可能详实地罗列过梁发的中文著译,但仍然不出差传史、教会史的范畴。[2]近年来,近代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士与白话文学的关系问题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