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什么把魏延和诸葛亮的

某平台有人问:《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什么把魏延和诸葛亮的关系塑造的那么差?

我的回答如下:

我觉得吧,这个原因要从多个方面来解答,

首先要从历史角度来理解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因为历史上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才是《三国演义》描写的根基,罗贯中是站在历史的基础上去写的《三国演义》

我曾经有过一段推论,这段推论就是魏延跟诸葛亮的关系谈不上过于好,也谈不上很差。

那么在历史记载里面,诸葛亮跟魏延的关系真的是我说的这样吗?我有大概率的断定,就是我说的这样。

首先历史上的魏延真的是嘴巴臭,经常把杨仪骂哭不说,还拿着刀子往杨仪脸上招呼,诸葛亮对于这两个人的关系大为脑壳痛。下面一段一段的来看史料

《三国志》: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上面这个史料就提及了一个细节,“当时皆避下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大家都避开魏延,后面才说杨仪跟魏延势同水火,从这里可以看出魏延真的不会处理同僚关系。

《三国志·卷四十·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上面这个史料,则表明诸葛亮也很头疼魏延和杨仪之间的关系,但是勉力维持平衡

《三国志》: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上面这个史料,“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魏延要是不听,你们就自己退回汉中。

它表明了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就是魏延除开诸葛亮资历压得住,其他人根本压不住魏延。

上面三则史料,就已经表明历史上的诸葛亮和魏延关系并不理想,但是诸葛亮依然能制住魏延,毕竟诸葛亮资历摆在那。

罗贯中在写小说的时候,只能在这个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加工的过程中,发现,魏延夺权的事情根本没法解释。因为,历史上魏延虽然没有反叛,但是他进行了一系列抢班夺权。

首先,魏延说自己做了一个梦,头上生角

《三国志》: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

诸葛亮死了以后,魏延就开始夺权行动,魏延直接表达诸葛亮虽然死了,但是我还在啊,大家可以跟着我一起北伐,怎么能因为诸葛亮死了,就忘记北伐大业呢,再说了我魏延怎么能听杨仪的。

《三国志》原文: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

紧接着,魏延发现诸多将领都按照诸葛亮的遗命行事,魏延紧接着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抢在队伍前面,把北伐大军回去的路全给烧了。

《三国志》原文:延大怒,(才)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

发生这种事情,你让小说家怎么办?小说家也难办啊,他们想破脑袋也想不出为什么魏延要这么做,于是乎为了给魏延抢班夺权做个铺垫,也就有了《三国演义》里面的桥段,

诸葛亮直接看透魏延,日后一定叛乱,时刻提防,并且说魏延“魏延脑后有反骨”。

《三国演义》

当关羽引魏归来时,孔明却"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刘备问何故,孔明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故而斩之。以绝祸根。”玄德曰:“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魏延喏喏连声而退。这样才能把历史上魏延抢班夺权的事情合理化。

果真是,小说才要逻辑,现实之中是压根不需要逻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5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