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历史的沿革,抱持审慎的保守,或许才是更合适的态度。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向合肥市委书记建言,最近看到关于合肥方面的新闻,大多把合肥简称为“肥”,“合肥简称‘肥’,简单明了,确实易于使不了解合肥的人印象深刻!同时,合肥是历史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建议从合肥的历史沿革中寻找一既能体现合肥文化底蕴,又体现地域特色的简称明确下来。”
这位网友虽然没有明说,但似乎是对简称“肥”这个说法不太满意,似乎缺了点文化底蕴,所以建议再找一个。
而该留言也被回复了。4月30日,该留言下出现一条以“安徽省合肥市书记”名义的回复称,就该网友针对合肥简称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已转市民政局研究。
其实,在网络上看看,支持这名网友的意见并不少。有的觉得不妨用另一个古代称呼“庐州”来简称“庐”,或者简称“合”,再不济就用合肥得名之始——淝水合流之地,来简称“淝”。总而言之,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回避“肥”这个字眼。
这种心态也很好理解,今天的“肥”恐怕不算一个美好的词,要是称呼别人“肥”,多少是个不礼貌的行为。对于追求身材的人来说,对“肥”更是如临大敌。合肥甚至因此被民间编排过一个谜语“两个胖子结婚”,可见“肥”字在当代有着非常显著的独特涵义。
这么一看别说简称“肥”,就是“合肥”这个名字本身,好像都听着不够“古雅”。歌手许嵩有一首歌叫《庐州月》,但如果改为“合肥月”,确实也有点别样的感觉。
但是,我们这一切的观感与体验,都是建立在当代人的基础上,与合肥这个名字无关,更与合肥蕴含的历史无关。
“合肥”这两个字在历史上出现,要远远早于“庐州”。《史记·货殖列传》里就已经出现了合肥的地名,就是因为境内有肥水(又称淝水)汇流,庐州其实是唐代以后才出现的名字。而肥水其实是后来才被称作淝水的,所以简称“淝”也未必站得住脚。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里只有“肥”没有“淝”;《水经注》也只有肥水而无淝水。可见,所谓“淝水”“淝河”这类说法大概率是后来人为了区分同音字,给“肥”加了三点水,用来特指。南宋姜夔写词还有“肥水东流无尽期”的句子,可见那时的人们还是习惯称肥水。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更不会对合肥陌生,合肥是曹魏和东吴反复拉锯的前线,其间发生过多场大战,诞生过很多著名的故事,比如张辽威震逍遥津、孙权飞马跃断桥等。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读到这些故事,只会发现一个地名——合肥。
而单说“肥”这个字,在古代更谈不上贬义。肥沃、肥美、桃花流水鳜鱼肥,哪一个是不好的意思?汉高祖刘邦有个庶子,就叫刘肥。给孩子起名总是为了寄托美好的寓意,刘邦当然也是挑了一个当年他觉得不错的字。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说明,人们用一种当代的语感,去追求所谓“文化底蕴”,反倒是一种反向的刻舟求剑,恰恰会割断了历史脉络。“肥”字在这几十年的文字氛围里,确实掺杂了一些负面色彩,但如果只为了当代人的语言习惯,就去回避用了几千年,承载多少帝王将相、文人学士、金戈铁马、吟咏弹唱的真正古地名,又值得吗?
这种争议其实并不少见。不少地方的简称乃至地名,近些年都掀起了不少讨论。人们希望从当代语感里,寻找一个更加优美、明快和所谓古雅的名称,去称呼自己的家乡,也出现了不少想改名的呼声。这也是人们在参与家乡的形象建构与历史书写,是一种主体意识的体现。
但是,人们也应当明白,今人有今人的审美,后人也有后人的审美。我们为了一时的齿颊生香,动辄去变动这些地名,又如何确定历史不会留下遗憾,未来又不会觉得逆耳呢?在对待地名问题上,一代人不要有过度的自信,也不要太过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尊重历史的沿革,抱持审慎的保守,或许才是更合适的态度。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易之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