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者抹黑曹操的三个因素

很多史学家认为,颠覆曹操英雄形象是从两宋开始的。而唐朝李隆基,曾因崇拜曹操,自号阿瞒(曹操小名)。皇帝都如此,看来曹操在唐朝的身誉并不差。而到了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曹操有褒有贬,态度并不明朗。而王安石的《将相次州》却是对曹操尽是赞美。苏东坡在《赤壁赋》中,也有横槊赋诗,固一世之英雄之用句。可见北宋人对曹操的态度还不太明朗。而到了南宋,俞应符的《南村辍耕彔;疑冢》。原文如下:

生前欺天绝难统,死后欺人设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馀机至秋垄

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

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家藏君尸

这首诗让曹操形象大大受损。

而真正使曹操形象一落千丈的而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因为是四大名著,他的传播跟影响有多深,不用我言。《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被不断的搬上戏曲,而且还衍生了很多新的作品。

可以说《三国演义》是颠覆曹操形象的最大元凶。那《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什么要摸黑曹操呢?我觉得至少有三个原因。

(1)受两宋时期,南方政权为正统的影响。

(2)《三国演义》是部小说,小说跟记述文不同,他需要故事情节的铺张。如果不设定一正一邪,打动不了读者。所以抹黑周瑜,衬托诸葛亮。抹黑曹操衬托刘备。因为这两人都打着汉室正统的旗号。刘备是皇族。曹操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3)这跟罗贯中出生背景也有极大关系。罗贯中年,出生于太原。到朱元璋建立明朝是年。也就是说罗贯中在38岁之前是被元朝统治的。

元朝跟清朝虽然都是少数民族统一全国,可是汉人对满清并不排斥。后世也写了很多大清正面形象的作品。主要是因为清朝建立后,很快接受了汉文化。不仅有纳兰性德、顾太清这样的满族汉学大儒。就连乾隆对汉文化也是爱慕不已。还主持修了《四库全书》。而且满族跟汉族一样,通用汉文汉字。虽然满族有满文,但残缺不缺,并没有通用。所以满、汉之间没有隔阂,只是民族不同而已。

元朝就不同了。蒙古人统一中国后,并没有融入汉族。他是种野蛮的征服。对汉人没有半点尊重。而且把全国人分成四等,蒙古族等级最高。其次是西域人跟契丹人,称色目人。金国境内的契丹、女真、汉族为第三等。而原大宋国土上的汉族人地位最低。是第四等。

这四个等级的人,在科举、任职、刑律方面,均有不同待遇。原宋境内的汉人地位最低,当然是最排斥蒙古人。以至后世很少出现有关元便统治时期的文学作品。

并且蒙古人占领中原后,不适应汉族生活。侵占汉人土地,把农民赶走。自己在耕地上圈地放牧。这种圈地活动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

罗贯中的前半生在这种环境中度过,而且在元末大乱时,还当过张士城的谋士。对元末明初的经历感触颇深。少年时代对蒙古的怨愤,再加张士城谋士的经历。再他脑海中构思《三国演义》巨著时,很容易想到被方的政权,非正统。那抹黑曹操自然也不怎么奇怪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