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三国历史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就是当时的人基本上全都是2字名,无论是曹操、刘备、孙权还是关羽、张飞、周瑜。三个字的人名,一般都是复姓,比如诸葛亮,比如司马懿,名字还是单字。
当然,你要是硬要抬杠,汉末三国也不是没有双字名。比如说严白虎,但他原本是一个山贼,叫严虎,白虎是绰号。再比如说曹操的谋士戏志才,他可能是因为出身比较低贱,也可能是因为只留下了字。还有黄巾军的将军张曼成,那是因为他是农民出身,不太讲究名字。总之三国时代稍微有头有脸的人,基本都是单字名。
在三国之前,两个字的人名并不罕见,比如春秋五霸中的小白、重耳,战国的蔺相如、吕不韦,西汉的周亚夫、霍去病等等;三国之后,两字名更是车载斗量,唐代有李世民、白居易,宋代有赵匡胤、文天祥,明清之后就更不用提了。
在张书岩先生的《单双名问题考察》一文中,用表格形式把这个问题表达得一目了然:
为什么从东汉到三国时代这么特殊呢?
从最根本的原因来说,跟我之前那篇文中讲的避讳文化有关系。两个字的名字,肯定要比一个字的名字难避讳,这是一个简单直接、不可不戒的道理。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就需要避讳“世”和“民”两个字,而他的儿子李治,避讳一个“治”就行了。所以取一个单字名,主要原因是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
但是这样仍然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只有东汉三国的人单字名多,难道其他时代就不需要避讳了吗?当然不是。原则毕竟只是原则,取名字还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比如说在家族中需要一个中间字来排行,这就不得不用双字名。东汉三国的单字名能够占据99%的绝大多数,显然还有其他的原因。
这个原因又要从春秋时代的孔子讲起,我们知道,孔子写过一本很厉害的史书,叫《春秋》。《三国演义》中,关公每天抱着看的,就是它。《春秋》的意义我们不多说了,只需要知道这本书流传到西汉的时候,里面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把一个叫“仲孙何忌”的人,写成了“仲孙忌”。到底这个错是孔夫子弄的,还是他的学生们传抄中造成的,大家都不知道。
按理说,知道写错了改过来就是了嘛,但是当时编订经典的老夫子们不是这么想的。他们就觉得啊,孔夫子那是圣人啊!圣人怎么会写错呢?一定有原因。什么原因呢?当时的《春秋公羊传》(公羊家传承的一套春秋读法)中就说孔夫子的目的在于“崇仁义,讥二名”。因为两个字的名字会给别人带来麻烦,所以取两字名是不道德的,应该受到谴责。
这种解读方式当然有点吃饱撑了的嫌疑,就好像我们的语文课本上,会把一些文豪写错的字叫作通假字,而且还要挖掘微言大义一样。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孔子的嫡派子孙、西汉大儒孔安国,就拥有一个两字名。
由于这种说法,西汉时代的人们取名字时会有意地不去取两字名,但是也并不是必须遵守的。真正让单字名占据统治地位的,是西汉末年篡位的王莽。这个家伙是一个崇尚古代美好社会的书呆子,他看到《公羊传》里面这种说法以后,就下了一道诏书,规定全国人民必须取单字名,并且还给那些他讨厌的罪人改成了两字名,从那以后,两字名就跟“卑贱”划上了等号。
王莽有一个孙子,原本叫王会宗,王莽颁布法令以后就给他改了个名字叫“王宗”。到了后来,这个孙子阴谋造反,被王莽发现以后逮捕,又给他改回了名字叫王会宗。这个故事大体上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两字名的看法。
王莽执政的时间虽然不长,后来更是被抹黑成了一个大大的白脸坏蛋,刘秀建立东汉之后也把他的政策几乎全部抹杀了,但奇怪的是,这个关于“两字名违法”的说法,却在东汉时代一直保留了下来,延续到了三国时代。
不过单字名也有一个极大的缺陷,就是太容易重复了。特别是对那些大姓来说,更是如此。比如说三国时代就有两个著名的人物都叫马忠,一个是《三国演义》中的东吴神将,关羽和黄忠都死在了他的手里;另一个却是蜀汉名臣,曾经官拜镇南大将军。如果不熟悉他们的作为,就很容易误以为诸葛亮居然重用蜀汉的大仇人,实在是可忍孰不可忍。
为了人们不把不同的人搞混淆,更为了了方便人们称呼自己,古人发明了“字”。一般来说,名和字要有点联系,比如说诸葛亮字孔明,“亮”和“明”是同义词;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但凡事总有例外,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比如说张飞,字益德,并不是“翼德”。罗贯中想当然地搞错了。
通常情况下,平辈称呼平辈,或者长辈称呼晚辈,上级称呼下级,叫别人的字就可以了。但是礼节永远都是逐渐增多的,有了字还是不行,因为名是父母取的,不让人叫是尊敬父母;字一般是成年的时候老师取的,所以别人直呼也显得不尊重老师,下级叫上级的字更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三国时代的马超有一次管刘备叫“玄德”,就惹得很多刘备的部将不高兴。
所以从隋唐开始,很多文人们又开始流行给自己取“号”,比如说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到了宋代以后,很多人的号比名字还有名,比如说苏东坡,本名叫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东坡才是人们叫的最多的。
一般来说,名是比较严肃的,字是对名的补充说明,而号是自己取着玩的,就可以随便点放飞自我了。比如说南宋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大家可以体会一下风格的区别。
对于特别尊敬的人,特别是对历史人物,叫名字号都不合适。于是古人又用他们的官职或者家乡、郡望(本姓来源地)来称呼。比如说,杜甫被称为杜工部,因为他当过工部员外郎;柳宗元的文集叫《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而韩愈一般称为韩昌黎,因为韩姓的郡望是昌黎县。
从东汉到三国,再到西晋,史书中记载的两字名人物极少见,但是从东晋开始,两字名就又开始出现并泛滥了起来。原因很简单,中原王朝,亡了。
不管是孔夫子还是春秋传,也只有我们中原汉人觉得神圣不可侵犯,对于那些在草原上放牧为生的匈奴、鲜卑、羯胡人来说,谁管你这个啊,当然是该怎么叫就怎么叫啦!再后来,到了唐宋时代,随着人口原来越多,再加上好听的名字都被古人用掉了,重复率实在太高,全国使用统一的单字名也就不太可能了。
我们80后一代人,单字名和两字名还大致上各占一半,所以现在重名最多的“张伟”、“王芳”、“李静”、“刘倩”之类的,基本上全是80后。到了90后和00后一代,国家有意控制单字人名的数量,派出所通常不给上户口,所以现在的年轻小伙伴基本都是两字名了。不过听说因为两个字的名字也多有重复,三字名也开始多了起来,不知道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
最后再加两点小小的补充:
蜀汉有一个大臣叫郭攸之,他毫无疑问是一个两字名,但是这个名字比较特殊,“之”字很可能是天师教的教名。就跟现在的和尚都加一个“释”差不多。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也是一样,所以他们俩不用避讳。在直接称呼别人的名,一般来说是很没礼貌的,但是也有例外,所谓“父前子名,君前臣名”,面对父亲和皇帝的时候,你叫什么就得说什么,不能用字、号,这两种情况下称呼自己的兄弟和同事,也必须直接说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