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几分假

李从悠 http://pf.39.net/bdfyy/bdflx/140308/4350709.html

《(三国演义》几分假

我很爱读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却从来读过相关正史和相关史料。

前不久,在本市北京路新华书店以半价买了本《三国志》回来后读了一遍。没想到这一读来了兴趣,遂四处寻找相关史料阅读。这前后一读,使我明朗了一个问题:《三国演义》有不少情节与史书记载不符,或叫与史实不符!

本来,任何演义小说都有虚构的成份,《三国演义》有不符合史实的情节也早知道,但由于没有读过正史和相关史料因此对这个问题一直不明实情。现在问题大体明白了。那么,《三国演义》中到底有多少情节与史实不符?或者说《三国演义》中到底有多少虚构的成份呢?我想,这应是不少人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举几个《三国演义》中不符合史实的情节,借“一斑”而窥“全貌”赤壁大战是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三国演义》以八个章回叙说此事,其中第四十九回叙述了诸葛亮借东风。说是周瑜和诸葛亮面对江北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和连锁在一起的战船,深知对方兵力强大,只有用火攻方可取胜,而要用火攻必须有东南风,为此周瑜心急如焚。诸葛亮胸有成竹,他设坛祭神,借来东南风使周瑜火烧战船,大败曹兵。但史书上却是这样记载的:周瑜部下老将黄盖见曹操兵力强大,战船锁连,向周瑜建议:应速战速决,采用火攻。此计正合周瑜之意。于是黄盖写信给曹操,说东吴兵力和曹操兵力相比,简直是鸡蛋碰石头,现东吴吏士都愿投降,只有周瑜、鲁肃执意要战。黄盖愿在交锋之日作内应,观事态变化而在阵前为曹丞相效力。骄横的曹操认为黄盖所言合情合理,便接了降书。这边,周瑜选择了一个刮东南风的夜晚,命黄盖率领几十艘战船(每一战船拖一只小船,以备放火人员撤退时使用),乘风向曹营进发。曹军以为黄盖是来投降,只是指点观望。当东吴船队行至曹军水寨一里左右时,黄盖一声令下,各船同时点火,于是顷刻之间,曹操的连环船变成一片火海、周瑜见状,立即率大军冲杀过去,史书上的这段记载说明:在赤壁大战中,根本没有什么诸葛亮借东风一事。罗贯中虚构的借东风故事,是为了塑造诸葛亮的高大形象。上述这段文字,还否定了赤壁大战中另个情节,即:周瑜和黄盖并没有合演苦肉计。罗贯中虚构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是基于一个人间常识:装得越像越能瞒住对方。虚构的苦肉计,即丰富了故事内容,也拔高了周瑜和黄盖的形象,再如人们很熟悉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史书上的记载是,关羽在下邳与刘备、张飞失散后,曹操劝降了关羽。曹操喜爱将才,极力恩宠关羽,意欲为己效力。关羽坦言:一旦探知刘备下落,定当前往,但在行走之前当寻机报答曹操。不久,曹操被袁绍围困于白马,关羽飞马冲人阵中,杀了袁绍大将颜良,解了白马之围。不久,关羽探知刘备在河北袁绍处,便尽封曹操所赐之物,拜书告辞,携带两位嫂嫂,自许昌直奔河北,就是这段史实,经《三国演义》添枝加叶后,演变成了一段惊心动魄的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使关羽忠义神勇的形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三国演义》里的虚构情节,很多都和上面例子一样,是在一定史料基础上添枝加叶后形成的。所以,除了“借东风”、“苦肉计“关羽过五关新六将“之外,还有“桃园结义”、“关羽温酒斩华雄”、“关羽玉泉山显圣”“吕布戏貂蝉”、“三气的瑜”、“空城计”等等。移花接木是《三国演义》中另一种虚构方法。如赤壁大战前夕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史书的记载是这样的:曹操大军驻扎长江北岸后,他在一次夜袭东吴军营时被孙权打败,便坚守营寨,等待时机再战。有一天,孙权为观察曹军动静,乘一艘大船,从曹军营寨前经过。曹操命士兵放箭,只见弓弩齐发,矢如雨下,不一会,孙权战船的一边就射满了箭,因受箭的一边偏重,船身失去平衡,渐渐倾斜,眼看就要翻覆了。孙权镇定自若,下令将船转过身来,再让另一边受箭,等到这一边也射满了箭,船身平稳了,孙权这才从容地下令退回。《三国演义》为塑造诸葛亮的形象,将这一史实移植到他身上,绘声绘色地叙述了一段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总之,《三国演义》作为演义小说,为了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为了塑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基于一定史实或史料的前提下,虚构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是无可非议的。同时,由于《三国演义》的作者所持有的正统思想,对曹操等人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丑化,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由于《三国演义》的故事长久地广泛地在民间传播,并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的程度,对那些虚构的故事,广大民众也信以为真了。如此说来说去,《三国演义》中到底有多少虚构的成份?还是用流传的两句名言来回答:《三国演义》“七分是真,三分是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