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是东汉琅琊郡阳都县的人。诸葛亮的名字,亮是光亮的意思,孔明的“孔”字,并不是百家姓中的“孔”姓,取“非常”之意,孔明就是非常之鲜明的意思,也就是说“这道光亮将来会非常之鲜明”的意思,可见家里的长辈,从取名开始就希望诸葛亮成为一个大放光彩的人才。
诸葛亮的父亲叫诸葛珪,他们家是一个官僚世家,可惜诸葛珪英年早逝,大儿子诸葛瑾后来到了江东到孙权手下当了大臣,二儿子就是诸葛亮,还有一个小儿子诸葛均。
少年时候因为父亲死了,诸葛亮就由叔父诸葛玄代为抚养,诸葛亮后来随着叔父到了荆州襄阳投靠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和弟弟两人相依为命。
在襄阳西边20里左右的一处叫做隆中的地方自力更生,耕种田地,史书上叫做“躬耕陇亩”。
诸葛亮在隆中居住的时间一共12年,大体是从东汉建安元年(公元年)到建安十二年(公元年)。
诸葛亮从外貌上来看就很特殊,《上诸葛亮集表》中记载:“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换算过来的话,诸葛的身高大概是一米九。
除了外貌特殊,他的志向也很特殊,他自比管仲和乐毅。
管仲是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文治上面的本领是相当了得,乐毅是燕国的名将,曾经率领大军向东攻破齐国70多座城池,武功上相当了得。
管仲虽然善于治国,但是不善于用兵,乐毅虽然善于用兵,却不善于治国,诸葛亮认为自己兼有管仲、乐毅的文物之才。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也很特殊,当时和诸葛亮在荆州一起读书的有三位好朋友,徐庶、石韬、孟建,这三位读书是把书读的精、读的熟,特别是儒家经典,这种方法是走东汉儒生的老路,这种读书方法只能培养出来循规蹈矩的一般性的人才。
而诸葛亮的志向是文韬武略,要建立一番非凡的事业,诸葛亮在读书方法上就走新路,那就是“观其大略”,也就是把书中最浓缩的精华汲取出来。
诸葛亮对自己的人生有着很高的规划,按理说这么杰出的人才应该很早就出来施展抱负,但是他却在隆中待了12年,他没有去投靠叔叔的老相识——割据一方刘表,也没有去辅佐事业蒸蒸日上,屡次发布求贤令的曹操,最后却选择了寄人篱下的刘备。
对于诸葛亮来说,他的“意中人”应该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就是这个人一定要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杰出人才,心胸宽旷气度大,不仅能够赏识而且要能重用杰出人才,第二,这位大人物手下还没有很多出色的可以与自己相抗衡的人才,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保证诸葛亮的文韬武略有施展的空间。
虽然条件不多,但是很苛刻,就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的一样,“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就是他的最后底线,宁缺毋滥,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在隆中待了十二年之久。
不过好在老天爷眷顾,诸葛亮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也就是那时还是刘表手下吃“救济饭”的刘备。
刘备在建安六年,事业受到重大打击,受到曹操的压迫,所以被迫到了南方来投奔刘表,寄人篱下,开始了他长达七年的蹉跎岁月,刘备反思自己为什么屡起屡败,发现自己身边少了一位非常杰出的智囊型人物,认准了自己的弱点之后,刘备在荆州一带开始寻访人才,于是出现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三顾茅庐。
关于刘备礼聘诸葛亮,最权威、最可信的具体过程,就是诸葛亮《出师表》自己所写的:
他阐述了刘备打动他的原因,第一是“先帝不以臣卑鄙”,刘备不因为诸葛亮的地位卑下、低贱,反而多次劳动大驾去拜访诸葛亮,第二个原因就是不仅来了一次,一连来了好多次,很多人谈起刘备诸葛亮,更多的侧重点放在“三顾”上,而忽略了第一个原因。
其实这个“卑鄙”就体现了两人的悬殊差距,第一是年龄差距大,两人见面时诸葛亮才27岁,刘备已经47了;第二是身份差距,诸葛亮是一介布衣,而刘备曾经是正儿八经的东汉朝廷的左将军;第三是资历差距,诸葛亮从来没有出山当官过,而刘备在官场打拼了二十多年,在两人差距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刘备还是礼聘诸葛亮,很大程度上打动了诸葛亮。
诸葛亮在还没走出隆中草庐的时候就给诸葛亮做了一番战略规划的设计,也就是《隆中对》所写:
他的战略设计很清晰,第一步是把眼前的荆州拿下来,然后西面的益州也拿下来,然后等待天下有利的时机,两面发动钳形攻势,这样就能完成你的千秋霸业,兴复汉室。
诸葛亮出山之后,担任的是总税务官,这和传统的小说、戏剧中描述诸葛亮出山以后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赤壁之战过会,刘备趁机打下了荆州南部的几个郡,建立了蜀汉政权的雏形,政权的维护需要军队,而军队需要经费,而此时的刘备还在吃“救济饭”,并没有钱,那只能从老百姓身上“拿钱”,请他们做纳税人。
这件事,关羽完成不了,张飞也完成不了,只能劳烦孔明先生出马,所以这是诸葛亮出山之后的第一个任务。
在刘备逝世之后,43岁的诸葛亮全面掌控朝政以及军事大权,在此后的11年当中,先用4年时间做北伐之前的充分战备,接下来七年里亲自率领大军奔赴前线,开始他北伐的攻防三部曲。
为了北伐曹魏,诸葛亮认认真真做了四年准备,这体现了他“一生唯谨慎”的做事风格,北伐之始,诸葛亮更是发挥了这一特长,他选择了一条比当年刘邦攻打项羽还谨慎的进攻路线。
公元前年,诸葛亮率领北伐大军北上前往汉中,在汉中建立了北伐的大本营,从此开始了长达七个年头的北伐战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以蜀汉地小人寡的有限力量能够对当时实力最雄厚的曹魏主动发起攻击,而且占据上风,这已经很难能可贵了。
诸葛亮没有遇上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机会,老天爷也没有给他更长的寿命,后人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来形容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但是总纵观整个北伐战争,似乎“以为有可为而努力为之”很贴切。
诸葛亮以一种令人惋惜的方式离开了历史舞台,但这也是后人对他最为动心最为怀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