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来说,三国的风云故事不可不谓不熟了,老少妇儒,我想不大可能会孤陋寡闻。
对于我来说,在拿起《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前,我最早是从那经典的黑白机RPG游戏《霸王大陆》中了解到三国各种人物与故事,至今我最喜欢的还是单机三国类游戏。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中学六年级,那时新华书店来卖书,我左挑右选,在《三国演义》和《孙水兵法》之间踌躇不定,决定了许久才下了决心。之后,我便犹如鱼入大海那般,深深被其中的各种各样人物事迹以及军事才能指挥吸引而不可拔了,只可惜那本是简化版,一共多页,不过,我看了不下十遍,再结合看了好几遍唐国强版的《三国演义》影视,我能大概得把《三国演义》的故事背下来,虽说如今荏苒,再不似以前那般烂熟于心,但仍能记得七七八八。还要提到一点的是,这本书是我看得次数最多的,一般我认为好看的,在条件允许下我都会看至少2遍。有意思的是,家中收藏陈寿的《三国志》,至今只翻过数页便搁在旧处不再翻阅,想来,我不想破坏《三国演义》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吧。
对于众多三国迷,易中天这个名字是不会陌生的,无论你承认与否,他讲得又如何,对《三国演义》来说,尤其是央视10套播出《易中天品三国系列》,都让《三国演义》的一把火轰轰烈烈在中国烧了一把。无疑,通过他的节目,生动向社会大众讲诉那远离千年之久得那片战争风云得无限精彩,让我们如痴如醉无法将视线从这本书移开片刻。是的,故事就是这样,易中天火了,三国也火了,如果国家中的别的名著也引起这般火热,在我看来,我是很乐意这样发展的。
正如易中天先生所得那样,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部《三国演义》,(有了争论与不同,才会有进步),有着独特的见解。我心中的《三国演义》,是纯粹从艺术上看待的,也就是易中天先生说的“文学形象”了。也许其中有许多的虚构,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形象就是千年前罗贯中先生那杆笔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向我们展现这样一个壮大的故事。诚然,“三分实,七分虚”,但我抄写以的就是一个充满虚幻又真实的世界。《三月演义》终究只是一本书罢了,追究其根源的真伪只会将它的美逐渐破坏殆尽。我只会以文学的目光来欣赏其中的每个故事、每个人物,每个章回,一味得穷追猛打,得到的结果,只怕事与愿违。
小说就是小说,那些想研究三国历史的人趁早还是却研究《三国志》,省得南辕北辙,费时又费力,又不讨好,到头白忙活了。
历史就是如此,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寒族想要压制士族的影响力,从而达到一统天下的目标。是的,他们起初是成功的,但随着历次的战争消耗,以及他们三人先后逝去,他们的儿子个个不争气,领会不了他们的意图,最终为司马氏一族为代表的士族吞并,三国就此结束,两族之间的战争短暂偃旗休鼓了,但斗争却没有结束的一天。直到现在,“寒族”与“士族”还是不停斗争中,这种斗争还将持续下去。
与其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还不如将它看成自己喜欢的颜色,悦自悦心,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觉得还不错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