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此人想当帝王,背上骂名还被

中科白癜风医院荣获安全管理优秀奖 http://pf.39.net/bdfyy/bdfzd/190204/6856094.html

袁术,是一个不被待见的人。罗贯中写到袁术时,用了“猖狂”二字来评价他,说他本来就没有什么才能,不去老老实实守着自己四世三公的显赫家世,当了一方诸侯还不满足,在巧得传国玉玺后,又胡说他自己是应了天祥去称帝,最后活该吐血而死。

在汉末时期,英雄频出的年代,袁术这样的“官二代”,仰仗家族势力,却成为一方霸主,割据淮南。兴平二年(年)冬,袁术感觉自己兵强马壮,粮草富足。又巧得传国玉玺,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却偏偏低估了其他诸侯,自大得认为时机已到,便僭称帝号,取代刘氏天下。最终成为时代的笑柄。

古往今来,都有成王败寇这一说法。人们都是以最后成功来论英雄,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换句话讲,历史总是由胜者来书写的。胜利者们合法化的途径往往是歌颂功德,自我造势,并且丑化失败者。用他们愚蠢自大,叛逆天命来衬托自己的光辉。以此证明自己是天选之人,营造心理优势,合法上位。

公元年,也就是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迁到许都,以天子名义行事。后人对他评价多为正面,不惜夸赞之词,说他智勇双全。而在公元年,李傕,郭汜这两个人挟持汉帝,想号令天下,曹操与其二人行为如出一辙,只是李傕,郭汜失败了,而曹操成功了。人们纷纷说李傕,郭汜是乱臣贼子,结果可想而知,被灭三族。曹操则成为乱世枭雄,称霸一方,建立自己政权。还有很多人佩服他。这是重果轻因的逻辑错误,也是后人看历史容易犯下的错误。用结果的成败,来判断起因和过程的正误。综上,公元年,袁术称帝失败,人们便说他狂妄自大,胆敢冒天下之大忌,不思复兴汉室也就罢了,竟然敢谋朝篡位,是注定的失败者。试想,若袁术顶住压力,成功称帝,统一南方,终结汉乱局。这种行为又要被人们称为历史缔造者,便会有英明神武的形象,功绩不会比开国皇帝刘邦和中兴汉室的刘秀差。

归根结底,袁术称帝,风险和收益并存。只能说其中的权衡取舍,他做的并不好。称帝风险在于名不正,言不顺,离心离德,为天下人所不齿,成为众矢之的。而利益也是摆在眼前的,一旦成功,便掌握国家,不说袁家成为皇族,就是一声令下,便有渴望改变命运的投机者前来效力,在当时的乱世,这种人可谓多如牛毛。此外,还为袁术手下人带来诸多好处,他们随着袁术称帝便加官封爵,子孙后世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对于这些人而言,袁术称帝也是他们功成名就的捷径。因此投机者和袁术手不谋而合,共同推动了谶言的产生,谶言说:能够取代汉室的,是名为涂的人,这让袁术认为时机已到。涂通“塗”,即为道路之意,而袁术字公路,这说明了袁术与此谶言相契合。24年后,即公元年刘备称帝,以及三国之争,都和袁术称帝理由相似。只是不巧,袁术失败了,演绎了一场喜剧,成了一个大笑话,并且背上了千古骂名。而刘备,孙权,曹丕等人称帝,或多或少都和袁术的目的相仿,但是他们成功了,演绎了一段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的三国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提起他们,从古至今,哪位文豪都是不吝赞美之情,不惜大篇笔墨讲述他们英雄事迹。

小编认为:同一个目标,想去实现的人不同,经过也有很大的不同,当然,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就像开篇提到,说起袁术,我们固化了对他的印象,但是当时很多东西,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思考才能得到最终结果。人们习惯以成功或失败论英雄,英雄也都是人们去根据结果自己定义的,有些及时没当成英雄,做了“狗熊”,这样的人就会踩到脚底,可谓“杀人还要诛心”。但是也不要轻易的去全面否定他,逆流而上之人总有一些常人难以达到的目的。然而,历史潮流如滚滚长江,历史总是由成功者书写的,当我们在为成功者高唱赞歌的时候,请不要忘了那些开创的人,他们有些人注定会失败,却值得我们去铭记。因为他们的失败经验对我们来说也是十分宝贵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