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良将系列之曹休(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曹休重大事件之四——历阳之战,渡江劫营
黄初元年(),曹丕继位魏王,拜曹休为领军将军,封东阳亭侯。同年四月大将军夏侯惇去世,曹休随即被拜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接替夏侯惇在东部战区的职责。
曹休临行时曹丕亲自送别,特意从舆车上下来,拉着曹休的手走了很长的路,依依不舍。
这时距离曹操驾崩不过两三个月,孙权认为有可趁之机,派重兵驻扎在长江北岸的历阳,准备伺机而动。不曾想曹休到任后,完全没有被动防御的意思,趁东吴军队松懈之时迅速出击,一举攻破历阳。之后曹休上演了一次三国时期少有的壮举:打过江东去。
《三国志·曹休传》载:孙权遣将屯历阳,休到,击破之,又别遣兵渡江,烧贼芜湖营数千家。
历阳县与芜湖县分列长江两岸,曹休攻破历阳后竟然带兵渡过长江,在对岸烧毁数千家营房,全身而退。考虑到长江北部沿岸地区由东吴实际控制,这个战绩相当令人震惊,印象中魏吴在扬州地区的交战,只有这一次是曹魏打到了江东本土。
在《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中,收录了一篇孙权写给曹丕的信,这封信写于曹丕继位魏王之后,孙权因之前向魏王曹操称臣,所以主要内容是拍曹丕的马屁,表示愿继续跟随魏国领导,请求多多关照之类的话。
这些外交辞令当然不必太认真对待,但当中有一段关于曹休渡江作战的详细描述。
《魏略》载:及文帝即王位,权乃遣周,为笺魏王曰:近得守将周泰、全琮等白事,过月六日,有马步七百,径到横江…琮等闻有兵马渡江…临时交锋,大相杀伤。卒得此问,情用恐惧。
这里没有提到曹休的名字,但“文帝即王位”表明了发生时间,“闻有兵马渡江”表明地点,可以与曹休本传的渡江作战完全印证。通过孙权的亲笔信我们了解到,原来曹休的对手是周泰、全琮,而且曹休带领的是一支七百人的突击小队。
所谓“临时交锋,大相杀伤”是孙权的场面话,翻译过来其实是曹休发动突袭击破了全琮、周泰,因为东吴完全没料到不擅水战的曹魏竟然会突袭到对岸,准备不足,所以造成了数千座营房被烧的惨重损失。
最后孙权称“卒得此问,情用恐惧”,是在放低姿态向曹丕服软,请求握手言和。这仍然是孙权的权宜之计,他才不会真心屈服于曹丕,但通过这段史料,可以看到曹休确实对东吴造成相当大威胁,其用兵风格凶猛可见一斑。
大家可能有种感觉:对于曹魏过江偷袭东吴这种稀罕事,应该算是壮举了,可实在没有印象。这是为什么呢?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三国演义》中曹休的戏份并不多。尽管近年来普通大众对于三国正史的兴趣逐渐升温,但演义故事仍然是人们了解三国人物先入为主的印象。曹休在演义里恰好没有特别出彩的戏份,即便是渡江突袭这种壮举,也没能得到罗贯中的青睐,所以热度不够高。
其次,正史中曹休带领的只是七百精兵,所能给东吴造成的损失不会伤筋动骨。所谓烧毁数千贼营的说法仅见于曹休本传,考虑到突袭过后还要撤退,双方直接交锋的时间应该非常短,给东吴造成的人员伤亡应该不是太大,更多的是心理震慑。
最后,随着孙权这封求和信,曹丕与孙权之间又维持了两年的和平。既然孙权名义上是曹丕的臣子,曹丕也不好大肆宣传对东吴的战绩,要照顾到对方的面子嘛。所以发生在这期间的作战,双方都进行了冷处理。反映到史料上,就能看出对这次作战,双方的记载都不多。
这场战役最大的意义在于,曹休绕过了濡须这个战略要地直扑对岸,虽然只是偷袭性质,也足以惊出孙权一身冷汗,展示了曹休凌厉的用兵风格。
曹休通过这次战役,被曹丕拜为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进封安阳乡侯。扬州长大的曹休,再次回到了故土。不同的是曾经最窘迫时容纳自己的江东吴郡,已经成为敌国。
曹休重大事件之五——忠孝两全
就在曹休忙于前线军务时,传来了母亲去世的消息。曹休是至孝之人,与母亲感情极深,听闻噩耗悲痛不已,连日饮食不进。曹丕知道后,派使者过去强行脱下曹休丧服,命令他必须吃饭,曹休这才勉强吃点东西。即便这样,曹休还是日益憔悴,悲伤不见消退。
毕竟曹休担负着军国重任,是对抗东吴前线的最高将领,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想回家就回家。可曹休悲痛之情已然无法自已,上疏请求曹丕准许自己回老家谯县亲自给母亲下葬。忠孝是古代最看重的两大品行,曹丕当然同意,并且又派使者带去慰问诏书,让曹休节哀。
曹休得到诏书,日夜兼程赶回谯县,只用一晚上便完成葬礼,然后也不休息,直接去拜见魏文帝曹丕谢恩。曹丕见到曹休如此迅速,也很心疼,再三安慰曹休。
忠孝两难全,曹休身负重任不能轻易脱身,可为母尽孝也是人之常理,以曹休的身份地位,只用一晚办完葬礼旋即离开,心中该忍受着多大的悲伤与无奈。忠孝两全,实两难全。
曹休重大事件之六——洞口之战
黄初三年(),曹丕以孙权拒绝遣子入质为由,分三路大举伐吴。其中东路主帅曹休,中路主帅曹仁,西路主帅夏侯尚、曹真。作为东路主帅,曹休进攻方向为濡须以东的洞口,手下包括张辽、臧霸等名将。东吴方面以前将军吕范为主将,包括徐盛、全琮、孙韶等将领。
曹休与吕范两军隔江相望,曹休意图重复历阳之战故事,再次渡江突袭。因此战规模庞大,所以曹休特意上表曹丕:“我打算带领精锐部队冲到江南,以战养战,用敌军物资作为补给,一定能够取胜。如果我不幸战死,陛下也不必挂念。”
《三国志·董昭传》载:三年,征东大将军曹休临江在洞浦口,自表:“愿将锐卒虎步江南,因敌取资,事必克捷;若其无臣,不须为念。”
这话太吓人了,曹休根本没把自己当成统领张辽、臧霸等二十余支部队的统帅,完全把自己当成一员先锋战将去使用。上次曹休打过江东是打完就跑的偷袭,这次摆明要决一死战,还说什么“陛下啊,万一我死了不要放在心上”之类的话。
曹休如此不要命,可把曹丕惊出一身冷汗,生怕曹休真的亲自带兵渡江冒险,赶紧派人快马加鞭阻止。这时有董昭在旁,为曹丕分析了一番前线将士心理。董昭指出,曹休这次渡江的规模不小,要施行的话必须有其他将领帮助。然而臧霸等老将已经富贵荣华,年纪也大了,这些人只求平安度过余生就好,哪里还会帮曹休冒险送死?臧霸要是不愿出兵,曹休缺少帮手,出兵几率不大。唯一担心的就是虽然几率不大,但曹休还是有可能不顾陛下诏书,强行出兵。
以此可见,曹休性格刚猛,喜欢穿插奔袭的作战方式。这种方式可能在其虎豹骑时代成型,并影响一生。所谓风险越大,收益越大,反之亦然,曹休的主要用兵都存在很大的冒险成分。
幸运的是,没等到曹休冒险,老天先眷顾了曹休。
原来,某天夜里狂风大作,把吕范军的战船都吹到曹休的营边。曹休见状赶紧派兵围剿,把船上的吴军杀得四散奔逃。曹休一直想渡江却被各种阻拦,这回机会来了,赶紧传令渡江。吕范也不是吃素的,迅速派出贺齐、吾粲支援江北的吴军。
就在双方夜间江边混战之际,还真有一支曹军直接杀到江东。这支部队便是臧霸为首的敢死队。
《三国志·吴主传》载:冬十一月,大风,范等兵溺死者数千,余军还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将军全琮、徐盛追斩魏将尹卢,杀获数百。
曹休这边忙着收拾江北吴军,那边派出臧霸偷袭对岸的徐陵,两岸都杀伤吴军数千,全部取得胜利。然而臧霸撤退时也非常危险,导致同为泰山系将领的尹礼阵亡。可见渡江偷袭江东有多危险,冒险的成功都有运气成分在内。
曹休这边虽然连连获胜,不过江东的防守也非常稳固。西线荆州方向夏侯尚、曹真联手也未能攻下江陵。双方总体上曹魏还是占据优势,然而中路的曹仁却被朱桓打得大败亏输,曹丕便借孙权求和之机而全线退兵。
洞口之战曹休立有战功,由扬州刺史升为扬州牧。有趣的是,显然孙权也认为吕范是胜利者,也封吕范为扬州牧。
黄初七年(),曹丕驾崩,魏明帝曹叡继位。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四人共同担任辅政大臣。新帝登基,曹休进封为长平侯。
孙权见曹丕死了,以为自己的机会又来了,于是派审德带兵进驻合肥西南方的皖城。曹休得报,迅速带兵猛攻,将审德斩首。
《三国志·曹休传》载:吴将审德屯皖,休击破之,斩审德,吴将韩综、翟丹等前后率众诣休降。
这里的韩综正是东吴名将韩当之子,不仅自己来投,还带上母亲宗族数千人,也因此被曹叡封为广阳侯。
曹休因在扬州成绩显著,被曹叡增加封邑四百,共计两千五百户,并升迁为大司马,继续都督扬州。按照曹魏制度,大司马属上公之一,位列三公之上,是比大将军更高的职位,上一位大司马为曹仁。也就是说,此时的曹休成为曹魏帝国的最高军事将领。
曹休重大事件之七——石亭之战
周鲂断发赚曹休,是三国历史上知名度仅次于黄盖的一次诈降。也正是由于中计惨败,曹休因此羞愧而死。这件事曹休到底应负有多达责任,历来争议不小,欲知详情,且往下看。
接着上一节继续讲,说道东吴韩综、翟丹向曹休投降,而投降者并非仅此而已。
《三国志·贾逵传》载:吴将张婴、王崇率众降。
《三国志·吴主传》载:戏口守将晋宗杀将王直,以众叛如魏,魏以为蕲春太守,数犯边境。
《三国志·周鲂传》载:故太守广陵王靖,往者亦以郡民为变,以见谴责,…欲北归命,不幸事露,诛及婴孩。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载:是岁将军翟丹叛入魏。权恐诸将畏罪而亡,乃下令曰:自今诸将有重罪三,然后议。
这些都是曹休镇守扬州时期东吴的叛变者,考虑到每名将领、太守均有数量不小的部属,投降曹魏的吴军数量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看到这些记载,想必您也能够理解,为何在已有黄盖诈降的历史,曹休仍然会相信周鲂的诈降了,因为真心投降的东吴将士太多,周鲂的投降并不突兀。
另一方面,从吴将周鲂的角度,考虑到东吴投降者众多,周鲂与孙权早已定下单线联系的策略,一边给曹休寄出密信,另一边故意引起东吴其他人怀疑,好放出风声。然后周鲂在鄱阳城门下当中剪发以向孙权谢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只有罪犯才会剪头发,所以周鲂的举动让外人看来似乎确有勾结曹魏之实。
周鲂先后给曹休写过七封信,这些信的内容比较长,在此就不赘述了,详情可以等到周鲂篇时再介绍。总之,通过一系列周密安排,周鲂成功营造出真心投降的假象。这一点不能怪曹休轻敌,只能说周鲂太下本钱,而且其他投降者案例众多。
太和二年(),周鲂与曹休约定举鄱阳全郡投降。于是曹叡以曹休率十万大军至皖城准备渡江,另以司马懿为主帅进攻江陵,两路齐发,准备与东吴决战。
鄱阳郡顾名思义,位于鄱阳湖地区,曹休想到达这里,需要由寿春向西南行进到皖口再渡江。过了皖城,就是东吴的地盘,东北方有巢湖,西南方有皖水,南面是长江,等于曹休三面受地形限制,非常危险。而曹休认为大军已经开拔不可无功而返,又仗着己方足有十万大军,便仍然继续前行。
蒋济、满宠等人得知曹休的行军路线,纷纷上书魏明帝曹叡,希望曹叡派出援兵。然而曹叡还未来得及下令,曹休与东吴已经在石亭开战。
此战孙权亲自到皖城督战,以陆逊为主将,兵分三路对曹休进行了包围。
《资治通鉴》载:逊自为中部,令朱桓、全琮为左右翼,三道并进,冲休伏兵,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夹石,斩获万余,牛马骡驴车乘万两,军资器械略尽。
虽说曹休也不是没有防备,派出部队在外围设伏兵,但早已设好包围圈的陆逊迅速击败了曹休的伏兵,然后三面围攻曹休。曹休被打得大败,辎重全部丢失,损失士兵过万,更要命的是仍然身处东吴军队包围之中,只依靠人数优势死守而已。
危急时刻,多亏曹叡派出的豫州刺史、建威将军贾逵援兵赶到,击退吴军,救出曹休。
看到这里您应该明白了,其实曹休早在开战前就已知道自己中计,却仍然依仗自己拥有兵力优势而轻敌冒进。正如笔者所言,曹休的用兵从来都极为犀利勇猛,他信奉的就是以快制敌。也许过往对东吴作战连连得手使他产生轻敌心理,甚至周鲂是否为诈降根本不是曹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