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因为从小语文不好,不怎么爱看书,读水浒的时间不算早,中考完的暑假才第一次看完全书。记得上学期间,最讨厌语文考试的阅读理解,因为总有一道必考题“请概括该文的中心思想”。天啊,别人写的文章,我怎么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每每都是抓耳挠腮、绞尽脑汁地胡编乱造一通,还怕写得少了得分少,每次都把答题处填的满满的,希望能向判卷老师表达自己认真的“态度”。
言归正传,现在问题来了--请问水浒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有一说一,答案是笔者也不知道,准确地说是拿不准,原因有三:
原因一,该书的作者不详。现在普遍认可的,该书是由施耐庵、罗贯中两人合写的或者施耐庵一人写的,网上也有人说可能还有其他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后来添加了部分章节,甚至有种说法认为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施耐庵这个人。因为笔者专业能力有限,做不了深入考究,在此不作过多论述。但熟读过水浒传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这本书不像是同一个人写的,也许不如《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格格不入那么明显,但整本书的文风和笔法前后是不太一致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大家最津津乐道的,也是笔者本人最喜欢的部分,是梁山好汉一些主要人物“逼上梁山”之前的章节,如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林冲风雪山神庙,吴用智取生辰纲,武松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宋江浔阳楼吟反诗、梁山好汉劫法场等回目,对人物的性格刻画、故事情节的布置、周边环境的渲染描写,都十分细致合理,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图片来源于网络而招安过程中和招安后的章节,如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征讨大辽,剿灭田虎、王庆、方腊等回目,多的是如何排兵布阵、如何行军打仗,多数情况下都是某某好汉几回合将敌将斩于马下,而后宋江掩军追杀,人物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很少,如果再换一下主人翁的名字,俨然可以当成《三国演义》来读。因此,笔者认为该书不应该是同一个人所写。而多个作者共同创作的作品,中心思想上追求一致,显然是困难的。原因二,该书的版本很多。现存比较权威的有回本、回本、70回本、回本四个版本,其它的版本也有,比如笔者最近在读的,是一个阅读平台软件提供的回本。各个版本的内容有很多出入的地方,有的章节在这个版本有,在另一个版本却没有。
笔者最开始读的应该是70回本或者回本,大学之后再次阅读时,应该是回本或者回本。记得当时还很纳闷,宋江怎么还去打过辽国?还征讨过田虎、王庆?记忆里不是招安后便去打方腊了吗?后来才知道,原来《水浒传》有多种版本,加上不同版本影视剧和不同专家讲解的影响,使人“傻傻搞不清楚”《水浒传》的故事情节到底有哪些。因此,给不同版本的《水浒传》概括一个中心思想,也是不易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原因三,该书历来争议较大。老百姓有句俗话“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认为毫无社会经历的青少年在读了《水浒传》之后,会沾染上匪气,本来就是容易冲动的年龄阶段,凡事若都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会给社会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也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其实,争议不仅仅体现在民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受政治因素等方面影响,该书的争议性一直都存在。明末农民起义盛行,左懋第向朝廷上书,认为《水浒传》败坏世风民风,“破城劫狱,杀人放火,讲招安以玩弄将吏之口”,应该禁止,朝廷接纳了他的建议。
五四运动后,开始提倡白话文,《水浒传》也逐渐随之被列入古典“四大名著”,当时大家普遍认为该书是描写英雄好汉的,后又认为该书是描写农民起义的,那一阶段对该书总体评价是正面的。又后来,《水浒传》被认为是一部宣扬投降主义的小说,大家都又批水浒、骂宋江。
到现在,广大读者只是把它当作一部好的古典文学作品。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水浒传》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为《水浒传》提炼一个大家能一直认可的中心思想,是不可能的。
当然,本文的标题既然是“瞎”看水浒,笔者当然也可以试着“瞎说”一下笔者个人一些不成熟的小见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