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大部分人都对这段历史十分熟悉,其中不少英雄豪杰、名人志士的大名如雷贯耳,一些大神级别的武将更是冠绝历史;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草船借箭、三气周郎、单刀赴会、舌战群儒...这些英雄名家的事迹也流传千年。
这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诸葛亮,《演义》中的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呼风唤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一个近乎于神的人;然而小说仅仅是小说,当我们翻看史书便会发现:正史中的他并没有《演义》中那么厉害,为了塑造一个无所不能、智慧超群的丞相角色,罗贯中融合了千年来的戏文、野史、民间传说,甚至凭空捏造了一些根本就不属于诸葛亮的事件。
今天就来聊聊那些流传甚广,但其实并不是诸葛亮主导的计谋。
01
在演义中,诸葛亮由于错信马谡,丢掉了蜀汉的战略要地街亭,魏国排除司马懿率领三十万大军直攻主城,诸葛亮此时身边只有一众文官,无一名大将,整个城内的士兵也不过人。
就在大家惊惶失措的时候,诸葛亮命令手下打开城门,撤除所有守城士兵,把城池旌旗也全部下掉,只安排几个老弱残兵打扮成百姓模样在城门口扫地;而自己则带着几个书童坐上城楼,面带笑容,自在谈琴。
司马懿到达城下后,见这个场景,生性多疑的他自信的认为这是诸葛亮的计谋,想诱敌入城打伏击战,于是就命大军退下了。
“空城计”的设定确实十分精彩,但仔细一想破绽百出,根本经不起推敲。
首先司马懿作为久经沙场的将领,又刚刚得势,必定清楚自己占领着天时地利的优势,就算不清楚诸葛亮手中实力如何,但是蜀汉总共多少兵嘛,有多少在街亭附近,总归心里有数,自己都带着三十万大军逼到城下了,即使再多疑,派个几百人探探虚实,总不会有什么问题;
再说古代城门楼高达数十米,两军交战,作为敌方元帅的司马懿必定不会冲锋陷阵,而是坐镇后方布局指挥,试想这样的距离,他至少得配副望远镜才能看清诸葛亮的表演,与他交谈吧,就算司马懿真的英勇至此,站到大军第一排,也听到了诸葛亮的歌声,不能找个神箭手一箭把他射下来吗?
而据《三国志》中记载,第一次北伐时蜀国这边确实以马谡为先锋,但是魏国的主帅并非司马懿,而是大将军曹真,司马懿此时远在洛阳,压根没在街亭附近出现过。
空城计的流传其实来自后世诸葛亮的一位粉丝:晋朝的郭冲,他特地为偶像写了一本书《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书中记载了诸葛亮不为人知的五件事情,翻译一下就是他为自己的偶像诸葛亮编造了五件事,其中第三件就是空城计,于是罗贯中在写《演义》时便引用了这个情节,空城计也成为诸葛亮的一个标签流传百年。
02
在《三国演义》的记载中,与草船借箭一样,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同样发生在赤壁之战中,讲述的是诸葛亮在冬天设七星坛做法,借来了三天三夜的东南风,帮助周瑜用火攻之策大破曹操。
然而风不过是自然现象,绝非人力可以控制的。
且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入侵并占领荆州后,刘备派遣诸葛亮说服孙权组成了孙刘联盟之后,诸葛亮便返回了夏口,并没有提到借东风的事情。事实上,除了草船借箭和借东风,赤壁之战中不少典故如舌战群儒、火烧赤壁、苦肉计、连环计,基本上都与诸葛亮没什么关系。赤壁之战的主导人是周瑜和鲁肃,诸葛亮最大的作用只是作为外交使者,帮助蜀汉和东吴建交,为后来的合力对抗曹操奠定了基础。
03
在《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中途,周瑜刁难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要求他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回去后找鲁肃借了20条小船,在船边扎了一圈稻草人,将二十条小船用铁链缩在一起,靠近了曹操的水寨一字摆开;曹操的手下发现江面动静,但是由于雾气弥散,怕有埋伏,便找了一万多名弓箭手朝小船放箭,雾散后二十条小船满载着曹军的箭离开。
这个故事还被改编选入了小学课本,然而在正史中,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并不存在,但他是有原型的,来自孙权和曹操的濡须之战。据《魏略》记载,建安十八年,曹军与东吴在濡须对峙一个多月,期间孙权曾经乘船靠近曹军探听虚实,不慎被发现,曹操下令冲着他乘坐的船射箭,于是万箭齐发,射出的箭都插在了船的一侧,船开始向侧面倾倒;这时孙权不慌不忙,命令手下将船调头,让另一侧也受箭,重新恢复了平衡,顺利逃脱战场。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这个故事由被动化主动,安到了诸葛亮头上,还把时时期的发生时间提前到赤壁之战中,还顺便欺负了周瑜一把。
04
《三国演义》中分别在第五十一回、第五十五回和第五十六回讲述了诸葛亮三次识破周瑜计谋,将周瑜气的旧疾复发、气绝身亡,临死前还大喊“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
在《演义》中,周瑜出场的最主要作用就是用来衬托诸葛亮的英明神武,罗贯中笔下周瑜真实的功绩和能力被大大抹黑,三气周瑜的故事更是让很多读者认为他是一个心胸狭窄,谋略不足的人。
然而真正历史上的周瑜,年少成名,超级官二代又是出了名的美男子,30出头便统帅三军,黄盖甘宁等江东老将还要居于他之下;与刘备平起平坐,且英勇过人,身负箭伤仍上阵杀敌;除了军事天分之外,他还是个才华横溢、全面发展的人,尤其擅长乐器,所谓“曲有误,周郎顾”便是证明。
除了英年早逝,周瑜真的可谓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却在《三国》中被结结实实的黑了一把,同样是辅佐幼主,同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演义》流传开来,曾经英姿勃发、青年俊杰、风采过人的周郎,只剩下气量狭小之名。
05
七擒孟获的故事发生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后的第三年,南方蛮族部落起兵反叛,诸葛亮亲率大军南下平乱的途中。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用“攻心”的策略,瞄准当地部落中威信颇高的领导孟获,七次抓到他又七次放走,直到他心服口服,臣服于蜀汉。
然而在历史中,诸葛亮确实有率兵南下平定叛乱,也确实有孟获其人,然而七擒孟获的故事却是罗贯中自己杜撰的,《三国志》中也没有相关记载,不少学者分析认为,诸葛亮为了收复南中,稳定人心,俘虏孟获不杀是有的,但绝不会将战争当儿戏一般“七擒七纵”,这个故事不过是多年来的民间传说的改编。
多年来由于《三国演义》的流传过广、影响过深,不少针对其中部分故事真实性的争论尚未有可信的结论。
可以肯定的是,罗贯中为了小说的可读性、戏剧性,确实在书中用了一些移花接木、夸张、甚至贬低对手(比如周瑜)的手法去神化诸葛亮,鲁迅就曾经评价《演义》称其中“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但无论是《演义》还是真实的历史,诸葛亮都是一代贤臣,
他忠烈的品性,卓越的治国才华,依然值得我们尊重与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