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国演义》被袁阔成先生录制成评书后,几代国人在餐桌上、轿车中体验着年前的滚滚烽烟,袁阔成先生的评书《三国演义》成为了经典。弹指四十年,袁先生的《三国演义》,拥有囊括所有听众的魅力,只要听到袁先生讲的三英战吕布、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等等,几乎无人能够拒绝,都会侧耳细听,并沉浸其中。究竟原因何在?《三国演义》是中国传统的经典故事,很多情节大部分人耳熟能详,面对一个经久不衰的热点,本身就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袁先生在这一点上,算是借力。同时,上述优势也给评书带来了考验:一个本就烂熟于心的故事,为什么偏偏要听袁先生讲述呢?袁阔成确确实实做到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袁阔成手里就像把持着一部长焦镜头,古人的征战沙场、斗智斗勇,都被悄悄地拉到了听众的跟前,不再陌生和遥远,并且杀伐决斗伴随着秋月春风,好不惬意!于是,听众们跟随着袁先生一次又一次的“下回分解”。达到这个效果,袁阔成靠的什么手段呢?多年过去,对于袁阔成先生的评书表演艺术特色,很多人都有“漂、俏、快、脆”的评价。袁先生对于中国传统艺术进行了消化和吸收,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戏曲,比如,两位古代名将,在交锋前的对话,有很简单的一句:“来将通名”,在袁阔成的评书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十分浓厚的戏曲念白的味道,气场十足。但是,这仅仅是从评书表演艺术的专业技术角度来说的,而广大的听众,更多的是想享受一下听觉盛宴,只要效果,不问技术。所以,罗渐升以为,真正代表袁阔成《三国演义》评书表演艺术特征的,概括起来应该是四个字:大俗大雅。袁先生的《三国演义》,不但是雅俗共赏,还做到了大俗大雅。听袁先生说《三国演义》,高雅清流和世俗人士都能找到共鸣:文人雅士们发现,这么世俗的说法,还真接地气,不赖!而市井俗人也发现,看人家文化人说话,张嘴就是个典故!比如:官渡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交战双方曹操和袁绍对持了一段时间后,谋士许攸转投曹操,战机突变。作为见面礼,许攸建议曹操火烧乌巢,乌巢是袁绍的军事物资基地,古代征战,粮草可是命根子。面对曹操这一杀招,袁绍的手下谋士郭图,献了“围魏救赵”之计,建议攻打曹操的老巢许昌。说到这里,在袁阔成的评书中,袁先生只用寥寥数语,就解释了“围魏救赵”这个典故。用语不多,却通俗易懂,并且说到了精要之处,对于听众理解谋士郭图献计水平的优劣,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再比如,诸葛亮在江东舌战群儒,东吴有位名士叫陆绩,诸葛亮反用怀揣桔子给其母的故事讥讽他。袁阔成在评书中,同样对陆绩怀桔的典故进行了解释,故事嵌套故事,评书显得丰满有趣。一张嘴,两片唇,《三国演义》中的各种精彩场面,袁阔成先生都做到了精彩再现,现场感十足,有听头,更有嚼头!也正基于此,《三国演义》的评书版,自袁阔成先生以后,再无下回分解!文\罗渐升如果喜欢,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