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民间英雄史诗。它以北宋末年梁山泊起义为背景,描写了宋江领导的位好汉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忠义、英勇、智慧和风趣。《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深受读者喜爱。不仅如此,这些人物也吸引了许多画家的注意,他们用自己的笔触和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不同的水浒世界。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一些画家对水浒人物的趣说:
宋江没本事奸臣有一套宋江是《水浒传》中的主角,也是梁山泊的首领。他以智谋、仁义、诗歌而闻名,被称为“及时雨”。但是,在一些画家的眼中,宋江并不是一个英雄好汉,而是一个软弱无能、投降派、奸臣走狗的形象。比如,在明代画家陈洪绶的《水浒全传》绘本中,宋江被画得面目可憎,身材矮小,眼睛斜视,嘴唇厚重,头上戴着一顶尖尖的帽子,手里拿着一把小刀,像一个小丑。而在清代画家王琦的《忠义水浒传》绘本中,宋江被画得面容憔悴,身材消瘦,眼神呆滞,头上戴着一顶大大的帽子,手里拿着一把大刀,像一个乞丐。这些画家都想表达他们对宋江招安投降的不满和鄙视。
相反,在这些画家的笔下,一些奸臣却被画得很有气势和威严。比如,在陈洪绶的绘本中,高俅被画得面容端正,身材高大,眼神锐利,头上戴着一顶金冠,手里拿着一把金扇,像一个王者。而在王琦的绘本中,高俅被画得面容庄重,身材魁梧,眼神威武,头上戴着一顶珠冠,手里拿着一把玉扇,像一个贵族。这些画家都想表达他们对高俅等奸臣的敬畏和崇拜。
这种对宋江和奸臣的反差描绘,并不是因为这些画家真的喜欢奸臣而讨厌宋江,而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当时政治环境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在明清两代,统治者都不喜欢《水浒传》这样的反抗史诗,而更倾向于《三国演义》这样的忠君史诗。他们认为《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是犯上作乱的叛逆之徒,而宋江是他们的首恶。而奸臣则是维护朝廷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忠臣。因此,他们对《水浒传》进行了删改和批评,甚至禁止印刷和流传。在这样的氛围下,一些画家为了迎合上意或者避免麻烦,就把宋江画得很丑陋,而把奸臣画得很美好,以示区别和讽刺。
另一方面,这种对宋江和奸臣的反差描绘,也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在明清两代,人们普遍认为人的外貌和内在品质是相符合的,所以美貌就代表美德,丑陋就代表恶行。因此,他们用美丑来区分善恶,用气势来区分高低。在这样的思想下,一些画家就把宋江画得很丑陋,而把奸臣画得很美好,以示区别和讽刺。
梁山英雄各显神通《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有的以武艺高强而闻名,有的以智谋奇策而出名,有的以诗歌才华而著名,有的以风趣幽默而受人喜爱。他们各有特点,各显神通,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水浒世界。一些画家也根据他们的特征,为他们创作了不同风格的画作。比如,在明代画家戴敦邦的《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图》中,他用水墨画的技法,为每位梁山英雄画了一幅单独的肖像,体现了他们的气质和神态。他的画风细腻精致,线条流畅优美,用笔灵动自然,用墨淡雅清新,形神兼备,富有个性和韵味。在他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宋江的仁义之气,林冲的豪迈之情,武松的刚毅之态,鲁智深的憨厚之性,李逵的狂放之姿等等。他的画作被誉为“水浒人物画之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插图中的经典之作。
水浒世界百态生动《水浒传》不仅描写了梁山好汉的英雄事迹,也描写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书中涉及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军事、官场、民间风俗等方方面面,展现了一个百态生动的水浒世界。一些画家也根据这些内容,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精彩的水浒画卷。比如,在明代画家正子公也(日本人)的《绘卷水浒传》中,他用彩色绘画的技法,为每一回《水浒传》画了一幅场景图,体现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他的画风粗犷豪放,色彩鲜艳明快,构图开阔热闹,用笔粗犷有力,用色浓重饱满,形象夸张生动,富有动感和表现力。在他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林冲过八十一难的艰辛历程,梁山好汉聚义厅上排座次的盛大场面,宋江等招安后征讨四方的壮阔气势等等。他的画作被誉为“水浒故事画之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绘卷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