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四国并存,为何却是《三国演义》?罗贯中漏掉了哪一国?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魏蜀吴三国让人印象深刻,然而在这一历史时期,还有个很神秘的国家,它比蜀魏两国存在的时间还长,为什么这样一个有实力的国家,三国演义里却没有他的戏份呢?难道是罗贯中故意的?
辽东燕国从东汉灭亡到三家归晋,这60年的时间被称为三国,当时华夏大地上军阀四起,天下大乱,大大小小的政权有十多个,其中实力最强、闹出动静最大的,就是魏、蜀、吴三国,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就是发生在这几个国家之间的战役。
然而在同一时期,还有个国力可以与这三国匹敌的国家,那就是燕国,燕国地处辽东地区,从公元年一直延续到了公元年,稳坐江山四十年的燕国,之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没有姓名,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当然是因为燕国太小,被罗贯中选择性的遗忘了,第二个,则是燕国的统治者太不会做人了,当不得英雄二字。
首先为什么说他小呢,从这幅三国时期的地图可以看到,燕国在曹魏的东北方向,放在现在也就是辽宁地界,它的领土面积和其他几个国家相比,要小上很多,但领土面积小不代表硬实力不行,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和北方游牧民族乌桓都被燕国征伐过。
因为先天的地理优势,燕国降水较多,道路泥泞车马难行,所以燕国虽然不大,但不容易被占领。
公孙渊但燕国也不仅是因为小才被忽略,更重要的一点还是统治者的作死,燕国的开创者叫公孙度,他原本是东汉末年时期的辽东太守,在任时期公孙度厉行严刑峻法,对内打击豪强势力,树立威信,还竭力招贤纳士,招来大批从中原逃来辽东的流民。
这些人到达辽东后,公孙度无不以礼相待,对外他则雄张海东、威服外夷,基本上平定了辽东周边威胁,一时间辽东地区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呈现出一副繁荣景象,在董卓拥立汉献帝、各地军阀无暇东顾之时,公孙度趁机自立为辽东王,燕国也在此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实力一度超过蜀国。
等到公孙家族,继承到第三代公孙渊时,这公孙渊野心便膨胀了,想要玩一出自立为帝,他先假装要向孙权称臣,可结果真等人家孙权派使者过来,册立他为燕王的时候,公孙渊又觉得吴国离自己太远了,真打架帮不上什么忙,就想要找距离燕国更近的魏国。
为了和魏国表忠心,公孙渊不仅扣下了吴国使者带来的礼物,还一刀砍下使者的人头送到了魏国,等魏国的使者来了,公孙渊又破口大骂,随后自立为帝,魏明帝受不了这个气,当下就派司马懿率4万大军讨伐公孙渊,结果可想而知,燕国不敌魏军,公孙家族的政权彻底被剿灭。
偏居一隅公孙家族因为地理位置,没有受到汉末战火的波及,还在此期间得到一定的发展,积累起了不俗的实力,但同时又因为太过偏僻的地理位置,导致燕国的公孙氏,没能在汉末群雄争霸中,获得到更多的人口和地盘。
而且燕国几乎都是以辽东地区为主,靠征服周边外族来扩大势力范围,这对当时的时局没有丝毫的影响,所以看似燕国威名远扬,但其实并没办法,支撑起公孙家族历代主君的野心,这也许也是罗贯中,不在《三国演义》中提及燕国的原因。
三国演义毕竟讲的还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混战,燕国始终偏居一隅,从没有参与到中原地区的竞争当中,和魏蜀吴三国最大的联系,还是靠公孙渊作死硬凑,加上没有能够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和精彩的战争,这样“无聊”的燕国,便被罗贯中选择性的忽略了。
最重要的一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根据陈寿的《三国志》,以及民间的三国故事创作而成,在《三国志》里面,压根就没有为燕国的独立传,所以罗贯中也就没再格外写了,其实单看历史,公孙家的势力远早于刘备,如果他们有参与进中原的角逐,不知我们如今看到的是三国鼎立,还是四国鼎力呢?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