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历史上,三国时代是一个龙腾虎跃风起云涌的时代,而在民间,至今仍不断流传和丰富着三国的故事。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正是以历史史实为基础,揉以民间故事而写成的一部文学巨著。其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通行本《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释名:“演义”,究竟是何意?
“演义”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周党传》:“党等人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后在《文选·西征赋》中有“晋演义以献说”之语,唐代李善注:“《小雅》曰:演,广,远也。”由此可知,演义本意是推演、阐释深远的道理。唐代以后开始用于书名,比如《苏氏演义》、梁寅的《诗演义》。宋元时期普遍将盛行的“讲史”(类似于评书)称为“演史”。至明代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才称历史小说,即“历史演义”。时人蒋大器在为这本书作序时,这样解释: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政权兴替、朝代更迭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创作成完整的但有一定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的历史故事。
二、成书:从陈寿的《三国志》到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
完整记录三国时代风云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著作应该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所创作的《三国志》,一部《三国志》以及后来裴松之作的《注》就包含了许许多多精彩绝伦的故事,为后世文人的艺术创造提供了许多丰富而多彩的素材。
根据杜宝的《大业拾遗记》可知,大约到了隋代,在民间的文艺表演中已经有涉及到“三国”的节目,在享乐方面有着极高造诣的隋炀帝,特别喜爱看水上杂戏,在他所看的众多杂戏中就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的故事内容。唐代诗人李商隐《骄儿》言:“或戏张飞胡,或笑邓艾痴。”可见在诗人生活的晚唐时代,连只知游戏的孩童都已经十分熟悉三国故事。在宋代“说话”(元明清时代评书的刍形)艺术中,有一门类就是专门“说三分”的。可惜宋代这些“说话”的话本都没有流传下来,现存最早的讲史话本是元朝至治年间刊印的《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近的《三分事略》。
元朝至治年间刊印的《三国志平话》
《三分事略》
《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已经具备了现在通行本《三国演义》的故事轮廓和主要人物,并且具有较高程度的“拥刘反曹”思想,突出表现以蜀汉为正统。故事来源于《三国志》,杂有大量的民间传说,但叙事简单粗略,故事性不强,而且文笔粗糙,带有浓重的“话本”色彩。
金元时期,随着北曲(北方戏剧)的兴盛,产生了大量讲述三国故事的“三国戏”,比如《赤壁鏖兵》《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等,现今流传下来的“三国戏”剧目有60多种,从这些剧目和一些残存的剧本的情况来看,有半数以上都是在讲述蜀汉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这说明“拥刘反曹”的历史观念在民间已经被普通百姓广泛接受。
蜀先主昭烈皇帝刘备
世世代代的累积,到了元末明初关于三国故事的素材已经可以说得上是前所未有的丰富。也正是在长期的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创作了《三国志演义》这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历史演义作品。
《三国志演义》现存最早的刊印刻本是明代嘉靖壬午年(公元年)本,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并有时人蒋大器所作之序。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罗本贯中,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罗贯中,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记载他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又有人说,他本姓罗,名道本,字贯中;还有人称,他姓罗,名贯志;另有人称他姓罗,名本中,号名卿。明朝末年以后,《三国志演义》传抄的时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近现代学者大多都认为,罗贯中各种名号的不同,很有可能是传抄过程中的错讹所致。
罗贯中的生平,大部分事迹都不可考,除了含混不清的姓名和署名创作《三国志演义》之外,只知道他祖籍东原(有的版本误作太原)即现在山东东平一带。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提及罗贯中是施耐庵的门徒,据说他还是《水浒传》的重要编写者之一。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说他编写小说十余种,现今仍然流传于世的《隋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都可以确证是后人托名伪作。所以胡应麟、田汝成这些说法都未必可靠。
三、流传:从《三国志通俗演义》到《三国演义》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现今存世的最早刻本,该书最初分为24卷,共则,每一则前面都有一行七言小回目,第21卷有时人尹直称赞诸葛孔明的一首诗,可见嘉靖壬午年间的刻本,是经过当时文人添加或修改的,并非罗贯中原本。后来重印的时候,将则重新分定为回,每回回目也从单行七言,变为双行对称。
除了壬午本,另存嘉靖二十七年(公元年)叶逢春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十卷,这个印本虽然晚于壬午本,却比壬午本更多的保留了传抄阶段旧本的原貌,且又有许多与《三国志通俗演义》相异的故事,关于这两种版本,哪一种版本更接近罗贯中本的原貌,当时人就已经颇有争议,此后形成了《三国》“演义”和“史传”(志传)两大版本系统。
《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
我们现今所阅读的通行本,是清代文学批评家毛纶、毛宗纲父子二人根据“演义本”,在吸取“志传本”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经过较大规模的修改,并做了详细评点的“演义史传和合本”。因为这个版本在诸多流传版本中最具文学性和可读性,所以此后毛本删改批注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为了最流行的版本。近代以来人们多将其简称为《三国演义》,并将《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与其混为一谈。
清刻绣像本
结语:只有精耕细作,才能经久不衰
从最初的“三国杂戏”,到后来的“三国话本”再到“三国戏”;从《三国志平话》到《三国志演义》;从《三国志通俗演义》到《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再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知晓《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著作,并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数代文人经过辛勤的创作,打磨出来的一部历史文学宝典。因为它沉淀的时间足够长,所以它经受的岁月才能久。
央视版《三国演义》
时至今日,中国当代的文学土壤仍需要精耕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