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字,会写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3.能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4.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能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2.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字,会写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重点)
一、单元导读,明确要素
1.请学生自学单元篇章页。
(1)读一读四句话,想一想:分别介绍了哪一部名著?何以见得?
(2)每一句话都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名著的特点,让我们明白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名著之旅。
(3)找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2.回顾迁移:大家思考一下,自己有哪些阅读名著的经验和方法?(学生自由交流)
二、谈三国,导入课题
1.谈话导入: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或这部电视剧吗?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指名回答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质疑提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圈出人物,根据故事,完成下面的人物关系图谱。
2.本文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请再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1)提示学生在说每一部分时,注意说清楚主要人物和事情。
(2)引导学生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评指导。
3.提高练习。
诸葛亮在答应周瑜三日内赶造十万支箭的时候,就在脑海里计划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行动方案。
请你再次阅读课文,填写方案。
“草船借箭”行动方案
一、行动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六、行动步骤:
二、参与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1.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行动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行动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七、意外防范:
五、前期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八、效果预估:
四、检查识字,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求认读的词语,检查词语读音,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2.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9个生字。
教师重点点拨:
(1)本课生字大多为形声字,可以利用形声字规律识记。
(2)“瑜”“督”可以结合故事中的人物、身份来识记、理解。
3.出示本课要求写的11个字,交流写好这些字要注意什么。(教师相机点拨)
4.学生自主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共性问题,教师范写)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重点)
2.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难点)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画出情节图,借助图请学生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经过上节课的初步阅读,你们对文中人物有了怎样的理解?(学生自由回答)
3.过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会这些人物的特点。
二、细读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1.布置学习任务:默读全文,画出描写诸葛亮的语句并作批注,想一想他的内心活动,说说他有什么特点。
(1)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2)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2.引导学生说说诸葛亮这个人物的特点。
预设:诸葛亮可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也很了解周瑜。
3.教师小结: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我们可以猜测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对这个人物有深入的了解。
4.自主阅读,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去了解周瑜这个人物。
(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小心眼、妒忌有才能的人、阴险……
5.启发学生思考:读课文的时候,你有没有留意曹操和鲁肃这两个人物?他们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这些材料。
预设:鲁肃果然是一个忠义守信的人,答应的事都做到了。
(2)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
预设: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十分小心谨慎的人。
三、链接原文,拓展阅读
1.“阅读链接”为小说的原文。思考:原文中的句子,对应的是课文(改写版)中的哪些情节?
2.通过对比阅读,发现原文——明代话本文白夹杂的语言特色。
小结:《三国演义》中有不少家喻户晓的故事,如“三顾茅庐”“空城计”等,同学们可以找到原著试着读一读。
[教学板书]
5草船借箭
起因:妒忌——周瑜设计陷害
经过:借箭——诸葛亮巧用妙计
结果: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心胸狭隘)
曹操(生性多疑)鲁肃(忠义守信)
[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所以在学习课文前,我先和学生聊这部小说中的情节、人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古典名著的文化魅力。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后,再引导学生抓住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把握人物形象,让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最后,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将“阅读链接”里的原著和课文进行对比阅读,从而延伸到整部小说中,让学生对阅读古典名著产生兴趣。
6景阳冈
[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5个字,会写5个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能猜测大致意思。
3.能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能对武松作出简单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重难点]
1.能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2.能对武松作出简单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7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5个字,会写5个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能猜测大致意思。
3.能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重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相关片段及主题歌,师生随曲同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简介,导入人物。
(1)猜一猜。你们知道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
(2)聊一聊。你们对《水浒传》有哪些了解呢?
(3)说一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一样,也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这部小说塑造了位个性鲜明的好汉形象。今天,我们锁定这位好汉中的一位(课件展示武松打虎特写镜头),通过《景阳冈》这篇课文来认识这位打虎英雄——行者武松。
3.板书课题,相机指导书写“冈”,引导学生通过组词区别“冈”和“岗”。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学习任务:
(1)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进行标记,猜一猜它的意思。
(2)读完后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预习,梳理字词。
(1)读准以下生字新词:
箸/肋/胯/霹雳/咆哮/耻笑/血泊/寻思/请勿自误/踉踉跄跄
(2)博古通今,理解意思。给加横线的字词换个说法。
①筛了一碗酒(斟);②你如何不肯卖酒与我吃(为何);③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凡是);④吊睛白额大虫(眼睛上翘,额头上有花纹的老虎);⑤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请不要误了自己)
3.借助图示,梳理内容。
(1)梳理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你能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借助给出的提示往后继续说吗?出示: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2)试说故事。你能借助这个板书简明扼要地说一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出示:
(3)小结。我们可以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借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要的话说清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喝酒”“上冈”“打虎”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感受武松的形象。(难点)
2.能对武松作出简单的评价,并说明理由。(难点)
3.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一、研读课文,品读形象
1.研读“喝酒”部分。(第1、2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部分主要围绕武松和店家的对话来展开,他们主要在谈论哪两件事?(酒与老虎)他们对此的态度有何不同?(少喝与畅饮,留宿与上冈)
(2)品味语言。从武松和店家的对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武松?从哪里体会出来的?重点聚焦如下句子:
①酒家道:“如今前面景阳冈……一齐好过冈子。”
你从这段话里感受到了什么?(老虎的凶猛、店家的热心)武松有没有听店家的劝告?
②武松道:“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却把大虫吓我?”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固执、勇敢而又多疑)
2.略读“上冈”部分。(第3-5自然段)
(1)默读思考。抓住关于武松的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要面子;胆子大。
(3)引导思辨。课文明明写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为何要花那么多笔墨写“喝酒”和“上冈”呢?(前两个部分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还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为写他勇猛打虎作了很好的铺垫。)
3.品读“打虎”部分。(第6、7自然段)
学习任务:
(1)默读此部分,用“”画出描写老虎凶猛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武松打虎的句子。
(2)选择你认为描写得最精彩的一两处,圈画出动词,在旁边写写你的阅读感受。
(3)品读交流。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句子,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首先,对比武松“以防为守”的句子。
老虎:
①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
②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③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武松:
①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②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
③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聚焦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个动作,读出老虎的凶猛、强大。聚焦武松三“闪”,读出武松的机智、沉着。师生或生生合作读出老虎之凶猛、武松之沉着。
其次,品读武松暴打老虎、“反败为胜”的句子。
①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
②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圈出动词,进行交流。从这一系列的动词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抓住动词,尤其是“揪”,通过换词、比较,体会“揪”的妙处。
朗读感受。通过个别读、齐读等方式,读出武松的英勇气概。
4.略读“下冈”部分。(第8自然段)
(1)教师引读。武松再来青石坐了半歇……一步步挨下冈子来。
(2)聚焦“挨”字。从这个“挨”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武松是人不是神,一个“挨”字,让英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二、尝试说书,评价武松
1.模仿说书,设境复述。
(1)创设情境。武松打虎的故事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古时候那些说书人在茶馆里最爱讲的就是武松打虎的故事。如果你是说书人,你准备怎样向大家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呢?
(2)教导方法。全班交流后,教师总结说书的方法——“入情入境法”,即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角色;“添油加醋法”,即讲述时要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3)小组互练。各小组推荐一名说得最好的同学上台当“小说书人”,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
2.引入辩论,正确评价。
(1)出示课后习题。
对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1: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预设2: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虎口逃生只是侥幸。
(2)小辩论家。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能够从文中找到依据,正确地评价武松。(教师相机指导)
三、拓展阅读,延伸课外
1.人物名片。出示《水浒传》人物名片,教师有选择性地进行简要介绍。
2.推荐阅读《水浒传》中的《花和尚倒拔垂杨柳》《吴用智取生辰纲》《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等篇目。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要勾连语文园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猜测不懂的词语的意思。初读时,我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厘清课文脉络。研读课文时,聚焦“打虎”部分,抓住动词,感受场面的紧张,体会人物的英勇,并创设说书的情境,让学生模仿说书人,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来讲故事。
“打虎”这一段是故事的重点部分,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阅读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细细体会,交流感受,既能加深对武松的认识,也为后面多角度感受人物、发表看法作铺垫。拓展阅读环节,引入课后资料袋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更好地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7*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教学重难点]
能猜出文中难懂词句的大致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读封面,猜故事
1.出示《西游记》连环画封面,学生读图猜故事。
2.过渡: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让我们走进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第一回《猴王出世》。
二、读全文,猜大意
1.猜读题目,了解内容。根据课题《猴王出世》,猜一猜课文主要讲什么。
2.出示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同桌互查后全部反馈,教师相机正音。
3.猜读课文,了解大意。
默读课文,遇到不太理解的词句,画下来,运用我们学过的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资料袋、插图等方法猜读大致意思。
(1)猜读全文。
①出示资料袋。
读一读:迸(bèng)裂镌(juān)着拖男挈(qiè)女瞑(míng)目蹲身
想一想:这些意思和课文的哪些词语意思相关?
①指仙石的周长,即围了一圈的长度。②指仙石有了灵气,通了人性。③石头边隙。④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⑤按年龄长幼来排列顺序。⑥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②把自己不懂的词语提出来,同学互助,完成猜读。
③联系上下文猜读句子。
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
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
(2)了解大意。
①围绕“课前导读提示”,借助导图,提取关键词句,说说石猴是怎么出世、怎么称王的。
②根据导图概括内容。初步感受神魔小说的“奇”。
小结:在读名著的时候,由于背景不同、语言不同,我们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借助关键词和插图来猜读大致意思。猜读是读名著的一种好方法。
三、品神奇,讲称王
1.完成故事卡,讲石猴出世。
(1)默读第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石猴出世的相关语句。
(2)结合关键语句,合作完成故事卡。
(3)结合故事卡,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石猴出世的经过。
①出示故事卡,小组合作完成。
②交流反馈,借助故事卡讲猴王出世。
石猴出世故事卡
出世地点:海外傲来国附近海上的一座花果山。
出世环境:四面开阔,有芝兰相衬。
出世过程:(仙石通灵)(仙石迸裂)(见风化猴)
出世后的生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③想画面,讲“石猴出世”之奇。
用自己的话讲石猴出世,可以抓住小说的关键情节,把故事讲完整,在完整、清楚的基础上,聚焦神奇之处,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讲得神奇充满魔力。
2.运用故事卡,讲石猴称王。
(1)默读第2-4自然段,抓住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关键句梳理石猴称王的主要情节。
(2)结合关键句,完成故事卡。
(3)借助故事卡,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石猴称王的经过。
①出示石猴称王的故事卡:
为什么称王?寻洞称王。
怎么称王?(一跳,入洞)(二跳,出洞)(三跳,拜王)
结果如何?称美猴王。
②勾画关键语句,提炼关键词句,自主完成石猴称王的故事卡。
③抓住称王“三跳”中重复动作、语言的关键语句讲清楚石猴称王的过程。
一跳: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míng)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二跳: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三跳: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3.感受石猴的人物形象。
(1)采访学生:这是怎样的猴子?
(2)小结:你看,《猴王出世》一文,猴子的形象活泼可爱、敢作敢为、勇敢无畏;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富有画面感。课文读起来趣味十足,讲起来又充满奇幻色彩。语言和石猴的性格如此合拍,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四、讲奇文,读奇书
(出示《西游记》回目)读了《猴王出世》,我们知道石猴“三跳”称王,从石猴变成了美猴王。后来,菩提祖师给他起名“孙悟空”,第四回玉皇大帝给他赐官名“弼马温”,第四回他还自封“齐天大圣”,第十六回唐僧给他起名“孙行者”。这名字的变化之间到底有哪些神奇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阅读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读时记得运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和图片等猜读的方法,读懂故事内容。
[教学板书]
7*猴王出世
出世过程:仙石通灵/仙石迸裂/见风化猴
石猴称王为什么称王?寻洞称王
怎么称王?一跳,入洞
二跳,出洞
三跳,拜王
结果如何?称美猴王
[教学反思]
学习《猴王出世》的时候,我给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了目标,学生就很快地进入了自学状态,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的文言色彩相对浓厚,部分语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引导学生遇到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资料袋、插图等方法猜一猜意思,然后继续阅读。猜读是读名著的方法之一,这就将语文要素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本课的重难点之一是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利用“故事卡”这个支架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8*红楼春趣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喇”。
2.默读课文,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教学重难点]
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借助音画,引《红楼梦》
《红楼梦》是曹雪芹先生呕心沥血的作品,只可惜穷其一生,只写到前八十回。后经高鹗等整理续写,才有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红楼梦》中的许多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出示有关《红楼梦》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或播放相关影视作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选自第七十回的这个故事——红楼春趣。题目为后人所加。
二、运用猜读,厘清故事
1.猜读,读通课文。
自读要求:按提示猜测故事中语句的意思。能说一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检查猜读情况。
(1)(猜读理解)出示词语:窗屉子/剪子股儿/籰子/顶线/兴头/起来
(2)厘清故事内容。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我觉得……(自己的感受)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补充、总结。
三、品读言行,初识宝玉
1.回顾方法。
我们在《草船借箭》中,品读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猜测他们的内心,从而读出了周瑜的步步紧逼和诸葛亮的将计就计。借助三国时期的相关背景资料,读懂了诸葛亮顾全大局的人物形象。我们这节课就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