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自年正月群雄起兵,至三月献帝迁都,声势浩大的关东诸侯,一仗都没有打。究其原因,是诸军畏惧董卓的强大。
我曾就这一点提出过自己的想法,也探讨过诸侯起兵时便与董卓交手的可能性,这里只做个补充:对于连年征战的东汉来说,官员们自然知道其残酷性,何况宣而不战,无异于自毁名望,但“莫敢先进”也是有可能的,尤其在王匡被打败、泰山兵被虐杀之后。
曹操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倚王室,据旧京,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资治通鉴》
曹操的这番话,可谓慷慨激昂,催人……但是,诸侯们却不以为然,依旧饮酒作乐,只有认准了曹操是英雄的鲍信愿意出兵,而张邈,或碍于情义,选派部将卫兹助战。
这是酸枣帮自成立以来的首次出兵,很可能也是最后一次。
众将西征,疑点重重,咱们通过介绍,将其中一些主要的问题展开聊一聊,或许会有让您意想不到之处。
一、史料记载
曹操等人的目的地为成皋。四百年前,项羽曾在那里与刘邦发生过一段精彩的故事,在城池两度易主之后,项羽劝韩信反汉,进而三分天下,可惜韩信不听,我想,这是他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吧……扯远了,说回曹操。
众人行至荥阳汴水,遭遇董卓的大将徐荣,一场持续一天的激战就此展开。
大部分史料及注解都愿意借用《三国志》,那么咱们就来看看陈寿对此是怎样描述的:
(曹操)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武帝纪》
这就是“汴水之战”,或称“荥阳之战”的全过程,由于《三国志》为纪传体史书,所以记载不止这一处,比如《曹洪传》:
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太祖失马,贼追甚急,洪下,以马授太祖,太祖辞让,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遂步从到汴水,水深不得渡,洪循水得船,与太祖俱济,还奔谯。——《诸夏侯曹传》
除了曹操幸免之外,鲍信亦受伤,而卫兹,以及鲍信的弟弟鲍韬,皆遇难,可见战事的惨烈,这些内容记载在《卫臻传》、《鲍勋传》、《先贤行状》等史料中。
此外,有一个会令大多数朋友意想不到的人,或许也出现在了汴水或者荥阳的战场上,他就是日后鼎立一方的枭雄——刘备。
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英雄记》
对于刘备的身份,很可能与曹操一样,都是无业游民,只是曹操本为通缉犯,奋武将军这头衔还是袁绍封的,而刘备则是“去官”。我想以刘备之英雄,下密丞确实当不久,他还曾为高唐令,被贼所破后弃官,这件事情恐怕发生在汴水之战以后。
那么,刘备“从”谁讨董卓呢?被其视为大哥的公孙瓒,确实曾以讨伐董卓的名义派兵与袁术汇合,但那是为了让袁术扣留刘虞之子刘和及其兵马,实际上并没有参战,何况那个时候,联盟早已经解散。而群雄当中与刘备相熟的,恐怕只有曹操了。
二、疑点分析
上述刘备的故事并不见于《三国志》,而是由王粲所著的《英雄记》,王粲所处年代比陈寿,甚至是陈寿所参考《魏书》的作者王沈都要早很多,其真实性更大一些,何况,《三国志》在很多问题上都存在疏漏,那么关于参战部队,有可能不止曹操那几个人。
《典略》与《九州春秋》分别用“兗、豫之师战于荥阳”、“袁、曹二公与卓将战于荥阳”来描写酸枣帮,或者说联盟军的这次出兵,文章也对作者的身份等进行了分析,我认为司马彪所著《九州春秋》更靠谱。
袁绍出兵,没有直接证据,但也不是没有可能,一来,怀县距离荥阳非常近;二来,周喁也曾参战。当然,周喁早在曹操起兵时便率兵来投,至于何时转投袁绍,尚不明确,而且史料对于周喁和其二哥周昂,始终分辨不清,这种事并不少见,最著名的便是赵云与陈到。
除了参战部队之外,最大的疑点在于兵力:联盟军投入到汴水之战的兵力,到底有多少呢?
“汴水之战数千”,这是曹操自己在《述志令》中的说法,我猜,数千是其自己的人马,而实际全部加起来,恐怕不会低于两万。
首先,曹操于陈留募兵五千,这个没什么争议,另据《先贤行状》所言,卫兹有三千人,再加上《魏书》中记载的,鲍信曾收众两万,且有骑兵七百人,那么就是两万八千多人,还有周喁的两千,就是三万人,这还不算袁绍,甚至是豫州兵。
有朋友认为,三万是他们的兵马总数,不一定全部西征,这确实有可能,但酸枣诸将,每个人都拥兵数万,曹操等人留兵的意义在哪里呢?何况诸将只是不愿“先进”,押运粮草这种风险小、回报高的事,难道还能拒绝吗?
战荥阳,汴水陂。戎士愤怒,贯甲驰。阵未成,退徐荣。二万骑,堑垒平。戎马伤,六军惊。势不集,众几倾。白日没,时晦冥,顾中牟,心屏营。同盟疑,计无成,赖我武皇,万国宁。——《战荥阳》
这首《战荥阳》的作者,是曹魏官员缪袭,从内容来看,纯粹是为了歌颂曹操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所以,咱们也不必翻译,只注意两点,一是“两万骑”,即徐荣的兵力,另一个是“六军惊”,即曹操战败的原因。
徐荣以强大的西北军,骑兵足有两万,去对抗以新兵为主的曹操等人,却需要用一天的时间,还因此下了“酸枣不易攻破”的结论,如果联军西征的兵力太少,那么徐荣岂不很渣?
的确,徐荣在《三国演义》中,是个与夏侯惇单挑,没几回合就被砍了的三流货色,但在历史上,他是唯一一个能将曹操和孙坚这两大集团领袖杀得抱头鼠窜的牛人,如果徐荣真的与夏侯惇单挑,恐怕被砍的会是后者。
当然,单挑这种事,除了孙策这样的疯子之外,很少有人会去做,如果太史慈不是被逼得没辙,恐怕也不会向孙策提出单挑,毕竟对方身边还有十几员战将。
主帅上阵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曹仁于樊城、张辽于逍遥津、赵云于汉中,以及文鸯单枪匹马大闹乐嘉等等,他们都是顶级牛人,可即便这样,也没有去和敌军主将进行直接单挑,敌将又不傻。
三、个人猜想
既然参战部队与人数都有待商榷,那么这一战的过程是否也有问题呢?
“六军惊”,这个六军可能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六路诸侯,另一个是指曹操的部队,咱们主要看这个“惊”字。
“阵未成”而被破,确实会“惊”,在如此情况之下激战一天,而且有两万骑兵参战,可能性不大。还有一种“惊”,是主帅,或者战将受伤或战死,尤其在新兵较多的时候。
由此,我闲来……痴迷于对历史的研究,对这一战的情况进行了推测:
鲍韬为先锋,鲍信作为中军主帅,与曹操、卫兹紧随其后。
部队来到荥阳汴水,遭遇徐荣,由于战力相差悬殊,鲍韬陷入苦战,鲍信前往相救,不幸受伤。曹操与卫兹在将鲍信救回之后,复去救援鲍韬,结果曹操战马被疮。卫兹为了给众人争取时间,率众力战,终与鲍韬双双战死。
当然,这些纯属我个人推测,但也不是胡乱编造,理由有以下几点:
其一,曹操是不可能上来便投入战斗的,否则面对徐荣的骑兵,不可能仅仅是战马被射伤,至少是在双方尚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造成的,除非徐荣的骑兵也像马超的骑士一样身背标枪;
其二,既然激战一天,曹操参战必然不会太早,或者是在救出鲍信之后进行了二次参战,否则不太可能“得夜遁去”,何况后面还有深不见底的汴水;
其三,在后来对抗黄巾军的战役中,鲍信舍命去救曹操,或许他对曹操的信任已经到了如此程度,但也有可能是汴水之战的渊源。
其四,卫兹战死之后,曹操“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如果不是因自己而死,只为感念其资助、共战之情,那曹操真的是要忙死了,帮助过他的人,在他之前仙逝的,可不在少数,如果每至一地都要先行祭奠,那么他的使者要么多、要么废……
此外,这一战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首先,酸枣诸将见鲍信兵败,彻底打消了西进的念头,开始依仗兵多将广,连日饮酒作乐,直至粮尽,彼此有了嫌隙,遂不欢而散。
其次,回到酸枣的曹操,更加失去了话语权,遂去募兵。虽然复得数千,可由于战败,士兵出现哗变,曹操手刃十余人,并在众将合力之下平息叛乱,所剩不过五百。在招得千余人后,曹操已无颜回到酸枣,便前往袁绍处休整。
而董卓方面,由于徐荣认为酸枣诸侯不易攻破,便派胡母班等人前往招抚,由此引出王匡杀胡母班的故事。
好啦,以上就是我认为的汴水之战。再次声明,这些只是我个人的猜测,仅供参考,无意误导,如果您有不同想法,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