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给孩子讲三国走马观花古典小说中的

《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开始于东汉汉灵帝在位期间。当时宦官专权,朝政特别黑暗,民不聊生。于是,张角、张宝和张梁三兄弟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这场起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东汉朝廷急令各地的刺史和太守组织兵力进行镇压。朝廷的命令传到幽州(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辽宁一带)。要打仗了,人手不够,当时的幽州太守贴出来一道招兵榜文。这就引出了一位英雄人物——刘备。

古代小说有一个套路: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貌、非常之语。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是不一般,他的相貌和说出的话都不一般。

刘备就是这样。他“两耳垂肩,双手过膝”,意思是他耳朵大得垂到了肩膀,胳膊长得手都过了膝盖。刘备长得也太奇怪了,但在当时,这可是大富大贵之相。刘备不仅长得不一般,他小时候还说过一句特别霸气的话。当时,他家有一棵长得特别高、枝叶特别茂盛的树。刘备指着这棵树说:“我将来要是当了皇帝,就乘坐有这么气派的车盖的车。”

刘备小小年纪就想当皇帝,这可能和他的身世有关。小说里说他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就是说,他是汉朝皇室的后人。可是,到了刘备这一代,他已经成为地道的平民,靠卖草鞋、编席子为生。刘备看到太守的招兵榜文时,已经二十八岁了。他觉得自己老大无成,无力报国,就长叹了一声。正是这一声叹息引出了另外一位英雄人物。

他叹息声未落,就听到身后传来厉声的呵斥:“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叹什么气!”刘备一回头,看到他背后站着一位好汉,“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就是说,这个人的眼睛像豹子眼,又圆又精神,胡子像虎须,说话声像打雷,行动像奔腾的骏马。可以想象,此人的气势有多么强大。这个人就是张飞,张翼德。

张飞自我介绍说,他是杀猪卖酒的,家里有田庄,特别喜欢结交天下的英雄豪杰。他的这个性格跟刘备一样。两人一见如故,就跑到一个乡村的酒家去喝酒。

不料这时,又来了一位英雄,小说里说他“身长九尺,髯长二尺”。汉代的一尺相当于今天的二十四厘米左右,这就是说,此人身高大概有两米,一把胡子也有半米长。又说他“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这可是古代标准的美男子长相。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关羽,关云长。他把家乡一位仗势欺人的豪绅杀了,亡命江湖,正准备去投军当兵呢。

三人一聊,发现彼此志趣相投,一见如故,于是一起去了张飞的田庄。田庄上有个大桃园,此时正好桃花盛开。张飞提议,三个人在这个桃园里边结拜成兄弟。

他们结拜的时候说了一段誓言。这段誓言不仅特别重要、特别精彩,而且特别感人。誓言的原文是这样的:“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这段誓言为什么精彩?为什么感人呢?

第一,他们为了报效国家、安抚百姓这样一个崇高、正义的目的结拜。所以,这段誓言特别光明正大。

第二,他们本来没有血缘关系,因为共同的志向,结成异姓兄弟,超越了宗族和血缘的界限,所以这段誓言有一种很强的超越感。

第三,誓言里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如果有人背弃兄弟情义,那就天诛地灭。这表现出一种坚定的意志,也表现出他们对兄弟情义的忠诚、执着和珍视。

第四,三人结义的地点选在桃花盛开的桃园,给人一种特别明媚、特别热烈、特别盛大的美感。

桃园结义之后,刘、关、张很快就走上了镇压黄巾起义的战场。

他们去了很多地方,打了好多场仗。唐代大诗人王维有两句诗,它们虽然跟《三国演义》没关系,但用来概括刘、关、张的南征北战特别合适,这两句诗是:“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一身转战三千里”说的是他们行军的路程。那么,他们行军的路程到底有多长呢?

刘、关、张最早是在今天的河北涿州——刘备的故乡——投入战斗,后来,又在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四个省之间流动作战。我计算了一下,他们的行军路程大约有六千里,相当于今天从北京到三亚的直线距离。但那时候行军都是靠骑马,靠步行的。他们跑那么远的路,说明他们打仗非常地拼命。

“一剑曾当百万师”又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拿着一把剑,曾抵挡过百万雄师,这是形容勇士作战非常勇敢。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刘、关、张三人征战的路程有大约六千里,那么古代的军队行军六千里,要用多久呢?我们可以根据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部兵书《孙子兵法》里提到的行军速度估算一下。《孙子兵法》里提到过三个行军速度,最快的速度是每天走一百里(大约五十公里)地,比马拉松长跑的全程距离(约四十二公里)还远。但要是这样走下来,会有十分之九的士兵被累垮,到不了目的地。不快也不慢的速度是每天走五十里地,这样走也会有一半的士兵被累垮,到不了目的地。最慢的速度是每天走三十里地,但即使这么走,也会有三分之一的士兵到不了目的地。

我们姑且按照不快也不慢的速度来计算一下,刘、关、张走六千里路需要一百二十天,也就是整整四个月。

从历史记载看,黄巾起义从爆发到最终被镇压下去,一共就花了十个月。但刘、关、张光在路上就跑了四个月,这不是很奇怪吗?更奇怪的是,《三国志》和《后汉书》里对刘、关、张参战的描写都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小说里写的那么多内容。也就是说,历史上刘、关、张根本没去过这么多地方,也没参加过这么多战斗。很显然,这些内容都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那么,他为什么要虚构这些内容?而且,为什么他虚构出来的情节还不太合理呢?

我认为,他这么写,是想用最快的速度,在头两回就向读者推出《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曹操、董卓和孙坚。

小说里说,刘、关、张从河北赶到河南的时候,正赶上东汉朝廷的军队击败了黄巾军,黄巾军四散奔逃。这时,有一支军队赶来,把败逃的黄巾军杀得落花流水。这支军队的统帅正是曹操,他当时是东汉的一位将领,带着五千人马前来参战。但是,曹操只稍微露了一下脸,很快就退场了。

接下来,刘、关、张从河南又回到河北,在路上碰到了董卓。这时,董卓率领的东汉军队正被黄巾军杀得兵败如山倒。刘、关、张从天而降,打败了黄巾军,救了董卓。但董卓也只是露了一下面,很快就退场了。

随后,在刘、关、张参加的宛城之战里,孙坚也出场了。孙坚的儿子就是后面会讲到的大名鼎鼎的孙权。据说,孙坚是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武呢,就是《孙子兵法》的作者。

孙坚组织了一支一千五百人的小队伍,来宛城镇压黄巾军,跟刘备并肩作战。小说里边并没写他们有什么交往,只说他们共同参加了宛城之战,协助东汉军队收复了宛城。孙坚在这里也只露了一下面,很快就退场了。

曹操、刘备、孙坚是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基者;董卓是接下来故事里的大反派,他们都太重要了。所以,小说一开篇,作者就让他们登场亮相,让读者先认识一下他们。对他们的登场,作者并不是像电影、电视剧里边的演员表那样机械地罗列一下人物姓名,而是让他们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出场亮相。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罗贯中推出小说里重要人物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把它叫作“走马观花法”,即通过某些人物的连续行动,带出小说里边的一些重要人物。

《李鹏飞给孩子讲三国演义》

(全6册)

分册信息:

《桃园结义》《过关斩将》

《三顾茅庐》《三国鼎立》

《出师未捷》《分久必合》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李鹏飞,首次为孩子开讲,

一套孩子喜欢读、能读懂、能读透、能读完的《三国演义》!

1.细致深入读原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再现三国风云,解说原著“潜台词”。

2.辩证立体评人物:用饱含感情的语言评点三国人物,有理有据赞英雄评小人。

3.文史结合说战争:用逻辑清晰的语言进行虚实对比,讲清“历史”与“演义”。

4.引经据典解计谋:用专家学者的语言旁征博引层层剖析,参透谋略和计策。

来源:新天地童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8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