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挑战三国,老郭有新番,相声

评书行当里有几部书是相对来说不太容易说的,比如《水浒》和《三国》就是,为什么呢?

《三国》这样的书普及度高,同样是四大名著,《西游记》其实相对就好说一些,毕竟国人最熟悉的《西游记》是经过杨洁导演魔改过的那版电视剧,但《水浒》尤其是《三国演义》的故事基本上是家喻户晓,你要是完全按书说,评书行里那叫“墨刻”,在人工智能时代可能一分钱都不值,听众直接用AI机器人去念多省事呢。

你要是不按书说,得,你这属于魔改,很容易弄成里外不是人,再加上袁阔成先生《三国演义》珠玉在前,因此说《三国》难度相对较大,同样也比较考验说书人的本事。

没想到,说书、唱戏、相声三门抱的郭德纲在新节目《老郭有新番》里签了四部大书,他首先挑战的就是《三国》,勇气绝对可嘉。

作为资深老纲丝、资深三国迷和曲艺老听户,笔者一口气听了几期《老郭有新番》,看看郭德纲这次的新节目成色如何,也为以后的文章积累一些素材。

熟悉笔者文风的人一定会以为本文又得对老郭的节目指指点点了吧,嘿嘿,这回还真不是,对于这次的《老郭有新番》,笔者决定推荐,理由如下:

1,科普曲艺和常识

郭德纲习惯于在相声和评书里带一些曲艺科普内容,《老郭有新番》也不例外,而且笔者听了几期节目,认为他科普的曲艺内容相当中立、客观且靠谱而且还很有一些新鲜玩意儿,具体内容笔者就不剧透了,有兴趣的可以听听。

除了曲艺常识之外,有些古代文化中的常识也在节目的科普之列,这一点比之前的《郭论》有进步,《郭论》太碎了而且有些百科的影子,不是很招人爱听,《老郭有新番》则相对来说比较有逻辑。

2,相声技巧揉进评书

相对来说,如果正儿八经听评书听故事,袁阔成先生、田连元先生和单田芳先生的作品都非常好,不过现在评书行比较流行的是把单口相声揉进评书里,这一点王玥波做得就非常好,他的一些精彩段子在网络上也随处可见。

论单口相声,郭德纲当然也不会比他的老朋友王胖子差,因此其演出效果就可以保障,尤其是现场效果都不用做后期。

3,一如惯例扯闲篇

郭德纲说书喜欢扯闲篇,也就是“闲白”,他经常在节目开头经常讲一些德云社内部的事情或者自己的历史啥的,比如前几期《老郭有新番》节目里他就扯了谢金、尚筱菊、郭麒麟和郭汾阳以及王惠等人的闲篇。

对于笔者这样的老纲丝来说,听不听这些闲篇都行,毕竟大部分都是门清的东西。但对于新纲丝来说,他们没准儿更喜欢听老郭扯闲篇,这也是老郭评书的保留节目。

4,不一样的三国

扯完三点本文的闲篇之后,该说一下《老郭有新番》的核心卖点了,那就是“不一样的三国”,这恰恰也是最吸引笔者的地方。

笔者不是吹的,对于《三国演义》,大部分故事已经熟悉到几乎自己可以开书场的地步(加个狗狗头吧),就算《三国志》也有不少研究,一般的“说三国”还真糊弄不了笔者这样的老听户。

不得不说,郭德纲这回的《老郭有新番》说“三国”,还确实有他的特色,也是他的核心卖点,那就是评书的场景化和多元化做得很有特色。

《三国演义》的书和电视剧大家都看过,说书人怎么样才能避开听众的固有印象是一个难题,郭德纲在《老郭有新番》里一是重新构筑了自己说书的场景,让人物出现在“郭德纲三国”的环境里,人物做的动作和说的话是郭德纲风格的,这样一来就完美避免了重复和墨刻。

此外,在叙事过程中,郭德纲采用了多元化的叙事方式,那就是围绕一个人物、事件、器物等元素进行扩展,一方面是传统评书的“评”,这是评书的核心元素。另一方面是相声的“逗”,这是新时代的评书的特点。还有一个是科普类的“学”,将故事周边常识拿来主义放进评书。

哎,这样一来,说学逗评,就成了郭氏评书的一个特色,当然你还可以再加一个字,扯。

这就是:《老郭有新番》,说学逗评扯。

老纲丝听逗,新纲丝听扯,非粉丝听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