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代俊杰吗

  五邑大学文学院庞光华教授 详文参考《可敬的奸雄—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的正面形象》山东大学出版社《中文研究论集》.11    

  提要:《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是复杂的,不能用简单的概念和标签来评论曹操。鲁迅对《红楼梦》以前的小说的人物形象的概括是不正确的。本文详细考证了《三国演义》中体现曹操的英雄形象的十多个细节,有助于学术界对曹操形象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本文的立论完全立足于考证,而不是基于印象和感觉。

关键词:曹操奸雄英雄

  《三国》贬损抹黑曹操的倾向很明显,这是自南宋岳飞对曹操的态度、朱熹的《通鉴纲目》否认曹魏政权正统性和元世祖忽必烈的《下江南檄》以后的社会文化大环境污染的结果。罗贯中只是承袭了这一强大的社会传统而已。

  但《三国演义》作为古典文学奇书,其可贵之处就是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没有将主要的历史人物概念化或脸谱化,并没有将曹操描写成一个十足的坏人或奸贼,其英雄伟人的形象在书中常常可见,令人印象极为深刻。

  小说既写了曹操的许多奸诈残忍,也刻画了曹操确是一代俊杰,并非鲁迅说的“坏人全坏”。

  今从《三国演义》中引述相关细节考论如下:

  第一回,曹操出场时,小说概述曹操的从前经历,称:

 时人有桥玄者,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顒见操,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有知人之明。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劭不答。

  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余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

  中常侍蹇硕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责之。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

  当时名士桥玄、何顒、许劭都对曹操有很高评价。尤其是曹操听说自己将成为“奸雄”后,没有不高兴,反而“大喜”。

   后叙曹操在洛阳做官,不避权贵,打击奸佞,执法无情,显然是英雄形象。这怎能说是“坏人”?第十回,曹操的父亲曹嵩全家被陶谦叛将张闿杀尽。这时《三国演义》附有后人有诗曰:“曹操奸雄世所夸。”

  曹操虽是奸雄,却“世所夸”。第三十回,许攸投奔曹操:

 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

 曹操并不忌讳“奸雄”之名。战争讲究机诈,乃是兵法,与道德无关。《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孙子兵法·军争》篇:“故兵以诈立。”

  《吴子·图国》:“暴必以诈服。”《吴子·论将》:“其将愚而信人,可诈而诱。贪而忽名,可货而赂。”兵法推崇诡诈之术。

参考文献

参看庞光华《论曹魏政权的正统性和曹操被称为奸雄的源流》(待刊)。

据李剑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明代卷》(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版)第九遍第二章页:“《三国演义》是个模糊的概念,它可以是对该作品不同版本的统称。该作品现存明刊本约30种,清刊本约70余种,从各刊文字和情节的差异来看,它们经过不同人的加工,可以归为不同的版本系统,这些形态各异的版本,均可笼统地称为《三国演义》。”本文所依据的《三国演义》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年10月版,《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本(上下卷)。这是经过清代毛氏父子修改过后的版本,不是罗贯中原本。二本虽有诸多情节的不同,但在精神实质和价值观上是一致的。上面列举的诸多文学史著作一般都依据罗贯中原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来论述。相对于以上各种综合性的文学史著作,李剑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明代卷》对《三国演义》的叙述和考论最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1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