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者张佳玮以独具一格的篮球评论在网上成名,后出版有多部作品,写作内容不拘一格,涵盖体育、文学、艺术、历史等诸多领域,在网上拥有大批粉丝,因其行文雅致有古意,被称为“张公子”。然而,这位儒雅的“公子”却最喜欢“乱世”,最爱的时代是三国,近日新出版了《三国志异》一书。乱世,方能出英雄——三国世界与他所喜好的武侠世界、NBA赛事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作者:白杏珏
《三国志异》张佳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从历史到演义,从人物到事件,从文学作品到影视游戏,关于三国,人们已经谈论得足够多了,那么张佳玮口中的三国,又有何“异”?在前言中,张佳玮坦言,这本书的内容并称不上“真知灼见”,而是自己从《三国演义》爱好者向三国历史爱好者过渡时的一些心得体会。这个转折,其实也是许多“三国爱好者”们的心路历程。三国的魅力不仅在于传奇的人物,更在于家喻户晓的故事与鲜为人知的历史之间的张力。因此,解读三国的关键,首先在于平衡“戏说”与“正史”的权重,这也是张佳玮试图在这本书中解决的问题。
在5月28日的新书发布会上,张佳玮就与读者们分享了自己对“正史”与“野史”的看法:“历史的精彩,是针对历史爱好者的,比较分散,各有各的说法;小说的精彩,是面向广大老百姓的,比较统一。黄仁宇先生曾经说过,老百姓喜欢的历史是‘戏曲化’的,也就是《三国演义》所讲述的三国历史。这里主要是趣味的差别,而不是优劣好坏的问题。”他认为,关于三国的认识,可以分为“老百姓的认识”、“历史真相”与“史料记载”三层,《三国志》确实是史料,但也不能代表全部的真相,诸如陈寿这样的史官,也只是做到“尽量客观”的程度,在价值观上难免受到主观影响。至于历史真相,那就更加扑朔迷离了,很多时候,也只是推测而已。
“历史上的三国是一个传统建制——精神意义上与现实意义上——纷纷崩溃,于是各地英雄各自秉持不同做派与风骨起而举事的时代;小说中并没有强调出这种风格与派系的差异,更多在意了少数英雄的个人选择。”在张佳玮看来,小说强化了“个人奋斗”的作用,但历史进程绝非个人所能决定,这是小说与历史的最大区别。在《三国演义》里,作者为了突出戏剧效果,会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化,将成败的原因集中到少数人物的身上;在三国正史中,派系势力、地理区隔等现实因素才是成败的关键。“蜀汉多游侠,故虽弱而君臣和睦;东吴多地方豪族,故保境有余而开拓不足;曹魏摇摆在寒族与士族之间,故终被强调门阀的晋所篡。”在解释“三国各大势力败亡之原因”时,张佳玮则将中原划成了“井”字型,分析各大势力如何利用地理优势获得成功,又如何因为政策变动、领袖性格、人际关系、先天不足等原因而衰败,在他看来,“(这些政权)毁灭的方式,早已隐含在他们建立起来的方式中了”。
阅读《三国志异》,能够明显感觉到张佳玮对于蜀汉的偏好,这种偏好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相符:蜀汉政权的历史,是一种破灭的理想主义叙事。不论是刘关张的情谊,还是诸葛亮、姜维的执着,蜀汉英雄总能让我们看见理想的光辉。“现在人们所说的三国,其实说的都是三国刚成型那会儿的故事,很多人读《三国演义》,读到诸葛亮、关羽死后就觉得完了。其实,从三国成型到三家归晋,还有很长的时间、很多的故事,人们却觉得不够精彩了。”在《三国志异》中,张佳玮用了很多篇幅写诸葛亮的韬略,也专篇写了姜维的努力与成就。在正史中,这两人虽非师徒,却在冥冥之中传承了某种理想——正是这种理想,成就了蜀汉乃至三国的传奇。
《三国志异》开篇文章名为“个人奋斗与历史进程”,专讲诸葛绪这个在《三国演义》中戏份不重的人物。诸葛绪本与邓艾钟会并列,为伐蜀三大将之一,因为军事错误被姜维晃过,于是钟会擒他送往洛阳,按说很不幸,却意外地躲过了成都的大劫难,后来诸葛绪得了善终,得了富贵,而姜维、邓艾、钟会一日之间皆死。为什么要以这么一个人开篇呢?因为在张佳玮看来,诸葛绪的故事反映了历史的无常、命运的荒诞。后人们在谈论三国时,总还是不免以成败论英雄,但事实上,在那样的乱世之中,个人的成败得失绝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三国时命数无常实在很多,有些人顺应时势得富贵,由此才显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难得。”乱世之所以出英雄,是因为在真正的混乱与无常中,才能显出真正的坚持与永恒。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我们对于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评价,已经无法改变既有历史,但如果有机会回到三国时代,张佳玮自己会选择成为哪位英雄呢?“一个人是很难改变历史的,非要穿越回去的话,大概我会选当张昭吧……在江东每天跟孙权吵吵,避免他犯错误,想起来还蛮好玩的。”信奉“人生贵得适意尔”的张佳玮笑道。
(原标题:张公子的“三国”心路)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