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报道,有网民在“浙江省民呼我为统一平台”留言,列举《水浒传》污蔑丑化女性、宣扬歌颂滥杀无辜等“罪名”,把《水浒传》称之为“毒小说”,建议有关部门把《水浒传》的所有内容,从中小学生的课本、课外读物中祛除,以免青少年遭其“毒害”。
其实这位网友的建议,倒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争议在民国时期就有不少,曾几何时,《水浒传》还曾经被称为“反面教材”批判。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时代和背景,这些对《水浒传》的批评批判,虽然切入点和观点不同,但基本上都是比较深刻的,因为那时候写文章的人,至少是看过《水浒传》原著小说的。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迈入互联网时代之后,网络上的很多营销号也开始批判《水浒传》,但是批判的内容就变得混乱甚至魔幻了。
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根本没有读过《水浒传》原著小说,仅凭一些电视剧或文章观点,就开始盲目的跟风批判《水浒传》。
在浙江某平台提建议的这位网友,很明显就是受到了网络营销号的毒害,极大概率自己根本没有看过《水浒传》的原著小说。
因为这位网友提出的《水浒传》所谓的“罪状”,与网络营销号们常常拿来搏眼球的观点十分雷同,跟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对《水浒传》的批评批判,几乎全无关联。
说句不中听的话:虽然这位网友似乎极“恨”《水浒传》,但是他却压根儿就不知道《水浒传》真正的“问题点”在哪!
首先这位网友提到的“污蔑丑化女性”这一条,完全是太监开会——无稽之谈。
虽然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水浒传》似乎是专出“坏女人”。
但实际上来说,《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并不差,只是“坏女人”写的太出彩,给大家的印象太过深刻罢了!
单是一个潘金莲,就直接成为了某种你懂得的象征,其金句“大郎该吃药了”至今仍在网络上盛行。
我国有句俗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一理论在《水浒传》的女性当中,可以得到几乎完美的验证。
大家的目光都被那“妖艳妇人”潘金莲吸引了,对《水浒传》中的贤妻良母们反而没什么印象。比如《水浒传》原著中林冲的妻子林娘子,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传统式贤妻。她的出场虽然不多,但人物形象却被刻画的十分饱满深刻。
在原著中她第一次出场遭高衙内调戏时,原著是这样写的:
胡梯上一个年小的后生,独自背立着,把林冲的娘子拦着道:“你且上楼去,和你说话。”林冲娘子红了脸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
注意看,这一段描写虽然短小,但却非常的凝练,“红了脸”是说林娘子的个性比较端庄拘谨的老实人,而她对高衙内的训斥,也验证了这一点。
说白了就是被人欺负了,不知道骂人,还想红着脸跟人讲道理。这要换成现代的女性,估计早就大耳刮子扇过去,后边再跟一句国骂了。
在陆谦配合高衙内引开林冲,把林娘子骗到陆谦家里,险些被高衙内侮辱之后。有那么一段时间,林冲怀里天天怀里揣着尖刀,想找陆谦报仇。而这时候的林娘子是什么反应呢?
原著中是这么描写的:
林娘子劝道:“我又不曾被他骗了,你休得胡做。”
林冲道:“叵耐这陆谦畜生,我和你如兄若弟,你也来骗我!只怕不撞见高衙内,也照管着他头面。”
林娘子苦劝,哪里肯放他出门。
屡次被高衙内纠缠,林娘子会不觉得气愤吗?当然不会!只是她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家庭,个人的感受只好先放一边了。
后来即使林冲迫于压力,写休书当众休了林娘子,她的反应还是讲道理:“奴家不曾有半些儿点污,如何把我休了?”
而且虽然林冲休了林娘子,但是林娘子依然没有屈服于高衙内,后来听说林冲在草料场被烧死的传言之后,选择自缢而死。
这里插一个关于林冲的话题,很多人不理解林冲这个“没脾气”的人,为什么落草之后急着杀王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林冲想在梁山安家,而王伦这个人气量狭小,让他无法安心。
王伦被杀之后,晁盖做了山寨之主,林冲安定下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东京打听林娘子的情况,想把她接到山上生活。可惜那时候林娘子已经选择自缢身亡了,林冲在得知消息之后,也是没忍住在大庭广众之下就哭了。
按照封建社会的准则,男人是流血不流泪的,为了女人流泪更是不值得,但是《水浒传》原著中林冲当众哭泣,“晁盖等见说了,怅然嗟叹”。
由此可见,《水浒传》中好女人和好汉一样,也是受到好汉们的尊重的。
况且《水浒传》中的三个女好汉,除了扈三娘形象比较单薄之外,顾大嫂和孙二娘的形象也非常丰满。
尤其是孙二娘,她虽然不是什么好人,跟贤惠更沾不上边儿,但是武松血溅鸳鸯楼之后,孙二娘为了给武松缝制装度牒的袋子,在油灯下忙活了一夜!
“母夜叉”孙二娘不但有抡刀动枪的一面,她也会在油灯下,像那个时代的妇女们一样寻针拨线。
在古典小说中,女性形象能比《水浒传》更好的,其实寥寥无几。因为在过去的几千年男权社会中,女性形象大多不佳,尤其是妾室和二婚老婆。
如果大家留意一下的话,就会发现我国传统的戏剧当中有一个定律:皇帝听小老婆的必定是昏君,财主听小老婆的必定要败家。
相比于传统戏剧和其他小说,《水浒传》能够在将中“安排”3位女性代表,允许她们跟男性好汉平起平坐,简直可以称之为“女权先锋”了!所以批判《水浒传》“污蔑丑化女性”,首先就暴露了自己对历史文化是缺乏基本了解的。
说完了“污蔑丑化女性”之后,再说“宣扬歌颂滥杀无辜”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批评《水浒传》滥杀无辜的观点,应该是鲁迅先生提出的。
鲁迅在《流氓的变迁》一文中这样评价《水浒传》:
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砍的是看客。
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聪明的小伙伴在鲁迅这一段描写当中,应该都已经看出来了《水浒传》真正的“重点问题”所在了——不反天子,只反奸臣,说是好汉,目的还是接受招安。
建国初期批判《水浒传》的“投降主义”,主要也是因为这一点。
但是很多人就是没有发现这一点,反而把目光盯在了“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这一句上面了。
这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因为鲁迅的这段话,有两个背景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第一个是李逵这个人物在《水浒传》中的定位;第二个是鲁迅对“看客”这个群体的态度。
李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水浒传》原著小说当中,他是一个莽撞的人,一个粗鲁的人,一个胸无点墨且智力还稍有缺陷的人。用通俗的话说,李逵就是一个“信球”或者“沙雕”……
尽管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水浒传》中的李逵和《三国演义》中张飞是一样的。但是实际上李逵跟张飞压根儿就没得比!
张飞是粗中有细的武将,而李逵则是粗中有鲁的二愣子。
李逵之所以能够在梁山立足,一是他够勇:动不动脱得赤条条,抡起板斧拼杀而去;二是他够忠:宋江让他死,他眉头都不皱一下;三是他够直:当山寨出现问题的时候,别人不敢说,他却敢毫无顾忌地发泄不满。
至于李逵的滥杀无辜,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李逵大概是文学作品中最早的“狂战士”,一旦脱得赤条条上阵拼杀,几乎不分敌我,一路乱砍往前冲。
对于李逵的这种行为,梁山上的人也并不鼓励。《水浒传》原著中对李逵乱砍乱杀是这样描写的:
这黑大汉(李逵)直杀到江边来,身上血溅满身,兀自在江边杀人。百姓撞着的,都被他砍翻下江里去。晁盖便挺朴刀叫道:“不干百姓事,休只管伤人!”
大家只看到了李逵在劫法场时乱砍乱杀,怎么就看不见晁盖当场批评他呢?
而且需要特别注意晁盖说话时的动作“便挺朴刀”,这就意味着如果李逵不听话,晁盖就打算对他动手,收拾他了!
梁山好汉之中三教九流都有,杀人放火的流氓盗匪也不少,但是总体上来说他们基本都是为了讨生活,对无意义的滥杀无辜还是比较反感的。
书中梁山的队伍屡次打着“捕盗”的旗号出动,路上对百姓也几乎都是秋毫无犯,反而比走一路劫掠一路的正牌官军纪律严明。而且梁山的大军在攻破城池之后,也并不会搞屠城或纵兵劫掠那一套,而是会收束部众出榜安民。
比如宋江带队打青州时,原著中是这么写的:
宋江急急传令,休教残害百姓,且收仓库钱粮。
在能够约束部众的时候,无论是晁盖还是宋江,都会尽量约束部众,不让他们伤害无辜百姓,从来不鼓励滥杀无辜。
梁山好汉是一群有缺点的人,但他们不是妖魔鬼怪,更不是一群残忍好杀的恶棍。只不过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想要跟贪官污吏斗争,就必须杀人,必须使用暴力。
不杀人,不使用暴力还能怎么办?大家一起在家画个圈圈诅咒你?还是排成一排去磕头?
而鲁迅在《流氓的变迁》一文中,对李逵不满的重点其实是他“终于做了奴才”,对于他砍“看客”的意见大约是不怎么大的。
说起来可能有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如果了解鲁迅自己对“看客”这个群体的评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呐喊》的自序中,鲁迅是这么评价“看客”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说得直白一点,“看客”这个群体,在鲁迅的心目中,本来就是供李逵这样的莽夫们砍的“材料”,死多少都是不值得心疼的。
这话看起来挺扎心,甚至有些吓人,但实事求是的讲,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看客”确实是好人或坏人们砍来砍去建功立业的“材料”。
虽然同样是人,但是面对不公时他们选择了沉默,有时候甚至还选择是非不分的盲从。虽然“看客”有着健全的四肢,但却没有一个人该有的健康灵魂。
鲁迅对“看客”这个群体的态度,可以说是“爱之深,责之切”,把半辈子的时间都花在“骂醒”这个群体上了。
只不过效用嘛!也是一言难尽……
还是回到老话题,《水浒传》中的暴力问题。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水浒传》确实是一部充满暴力的小说,但这是因为它是一部写斗争的小说,不描写暴力,它的魅力也就不存在了。
其实《水浒传》这部小说的成型,跟前段时间大火的电影《满江红》的时代背景,也有很大的关联。
熟悉宋史的小伙伴们应该都知道,《水浒传》的时代背景,是宋徽宗赵佶的第四个年号“政和”年间。
为什么《水浒传》的故事会选择这个时间点展开?就是因为这个时候离让中原士大夫们屈辱数百年的“靖康之耻”,只有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
换句话说,那些活下来的梁山好汉,应该都能看到金兵入寇东京,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掳走的惨状。
实际上在某一版的“水浒后传”中,作者就特意安排燕青去见了被金兵俘虏的宋徽宗,委婉的把他骂了一顿。
而《水浒传》的故事之所以能够发展成型,就是因为群众对畏金如虎,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不满。
朝廷不能打,不敢打,大家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像晁盖、宋江等一类的草寇身上了。
为什么《水浒传》会有那么多暴力场面?
很大程度是因为终南宋一朝,皇帝和贵族们大多数时间过的都是纸醉金迷,温香软玉的奢靡生活,对收复故土根本就提不起兴趣。
有这么一首诗大家应该都听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靖康之耻”以后,南宋的皇帝和贵族们过的太安逸了,以至于失去了收复故土的血性和胆气。所以从南宋时代开始,《水浒传》中主要人物宋江等人的故事,就开始广泛流行了起来。
《水浒传》的核心思想是走投无路的反抗,而不是温暖的亲情或爱情。
这样的小说离不开暴力,就像老师上课离不开粉笔。而且暴力这个东西,自人类出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于世,等到人类灭亡之后它依然还会存在。
虽然我们不喜欢暴力,但它的存在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乃至所有生命体都消灭不了暴力这种现象,这一点可以确定无疑。
在一个存在暴力的世界,非要让孩子们相信世界没有暴力。这跟把孩子们关在24小时开灯的房间里,告诉他们世界上没有黑暗没什么两样,都是拙劣且没有必要的撒谎。
写在最后
其实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教育的不仅仅是孩子们,同样也包括很多家长。毫不客气的说,虽然很多人已经结婚生子了身为人父人母,但他们的思想在很多时候并不成熟,跟小孩子并没有什么实质性不同。
比如一些家长在发现孩子有什么不好的行为时,第一时间并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而是会指责批判外部环境。
当孩子沉溺于游戏时,有些家长不反思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是不是出现了问题,而是对孩子沉迷的那个游戏破口大骂。
当孩子接触到一些不好的信息时,有些家长不去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管理是不是出现了问题,反而会对手机、电脑,甚至互联网技术破口大骂。
这样的行为,其实跟两三岁小孩子摔倒哇哇大哭时,家长大骂甚至抽向那块绊他的石头一样,幼稚而且毫无意义。
这个世界不是为谁量身定做的,时代的发展也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在管不住时代,管不住世界的情况下,想要活的更开心,最好的办法就是——管住自己。
有时候少操一些闲心,对别人对自己,都是好事情!如果连《水浒传》都读不懂,还是不要学专家,乱提批评建议了吧!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古典笑话。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道学先生嫁女出门当天,一直到半夜都在厅前徘徊踱索。
仆人:“主人,夜深了,请睡吧。”
先生顿足怒曰:“如何睡得,如何睡得!你不晓得,那个小畜生(其女)此时正在那里放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