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创作者:晶晶聊史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百家号晶晶聊史,想必大家对《三国演义》都耳熟能详,“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得天下”,卧龙先生诸葛亮当然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主角了,小时候诸葛亮就父母双亡,寄居在刘表哪里,可惜刘表并没有太看重他,长大后诸葛亮就离开了刘表,接下来诸葛亮要干嘛呢?诸葛亮离开襄阳,来到了南阳的卧龙岗。这是隐居山林,也是以退为进。这条“龙”,从公元年到公元年,他在此一卧就是十年。我们且不管诸葛亮在草庐里都干着什么,先看看茅庐外面的政治风云。公元年(建安元年),汉献帝刘协从李傕手中逃出,在杨奉等人的护送下回到洛阳。刘备呢?从陶谦手中接管的徐州被吕布占领,随后他投靠了曹操。曹操呢?汉末天子刘协被各路军阀你争我抢之后,又被曹操劫持到许昌。诸葛亮呢?他还不知道自己人生的下一站是南阳卧龙岗呢。公元年,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讨伐屯驻在宛城的张绣,结果失败。袁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这个时候,我们的卧龙先生刚刚来到南阳,并在茅庐“卧下”。先别提是否能卧稳了,也许他连自己和弟弟的温饱问题还不能真正解决。公元年,刘备讨伐袁术,袁术病死。这个时候,诸葛亮与弟弟的生活也安顿下来了。于是他就开始“拜师学艺”。在当时,有这样的社会风气,就是学生主动寻找社会上的大名士求教。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一批年轻人,开始师从水镜先生司马徽。当然,这时的诸葛亮和刘备还是一对陌生人呢,诸葛亮没见过刘备,刘备也没听说过诸葛亮。除了躬耕和学习,诸葛亮还在想什么呢?《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平日好读《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喻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民间曲调那么多,诸葛亮为何偏偏喜欢《梁父吟》?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曲调呢?《梁父吟》即《梁甫吟》,它是我国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诸葛亮之所以喜欢这个,也许很大程度上是思念自己的父母和叔父所致。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诸葛亮怎会不心酸呢?《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崔氏谱》中也提到:“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啸”什么呢?“啸”国,也“啸”家。他幼年时就失去了父母,叔父在他尚未到弱冠之年便也撒手而去。现在国家又处于一片大乱之中,他怎么不“啸”呢?可是,这“啸”里的心酸又有谁能听懂呢?再说,仅仅心酸又有什么用呢?江山不是诸葛氏的天下,那就退而求其次做个像管仲、乐毅一样的人吧。也许,这也是对九泉下父母和叔父的最大告慰了。于是,诸葛亮就去寻找在当地很有声望的老师。他曾拜过庞德公为师,也拜过司马徽为师。庞德公是当地很有声望的大名士,学问深、见识广,不少有才干的人隔三差五地去拜访他,听他对时局的分析,听他独特的见解。当然,诸葛亮也经常去登门求教,而且每次都是“独拜床下”。庞德公很器重诸葛亮,认为诸葛亮是个有抱负的青年,将来必定能干出一番事业来,称诸葛亮为“卧龙”,把诸葛亮比喻为“隐居”的俊杰。当然,他俩这绝不是在一唱一和地演戏,更不是在相互恭维。司马徽是北方名士,老家在颍川郡,后因避乱到了荆州。他对经学、史学都有很深的研究,一些远方青年也慕名随他到荆州去求学。为什么会这样呢?司马老师脑袋很灵活,当时的学者在学习时很讲究对古代文献逐字逐句地解释和考证,其实这是书呆子读死书的学习方式。这些知识对治国安邦则毫无用处,而司马徽则非常注重儒家经典中的思想内涵,务求领略古人学说中的精髓。诸葛亮受他影响极深,史书上说他读书“独观其大略”。看来,这是有其师必有其徒也。当然,这绝非不求甚解,相反,他很善于领会书中的实质内容,而且勤于思考,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他曾广泛地学习诸子百家经典,更多的是法家韩非与申不害等人的著作。从这一点来看,诸葛亮还是有很强的法制观念的,他后来的依法治国与这不无关系。诸葛亮结交士林,既增进了学问,又扩展了名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就是司马徽和徐庶推荐的。诸葛亮一方面通过读书、交友、拜师,增长学识和才干,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一方面留心时事,观察时局变化,注重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这样年复一年地积累,逐渐走向成熟,为自己出山登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上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