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土豆姐姐·四川成都
编辑/渝夫·天津河东
可能与从事的古典书籍修复工作有关,亦或是深埋于血脉深处的传统文化基因持续发挥作用,土豆姐姐喜欢收藏包括年画、邮票、火柴盒在内的旧物件。这无疑是一种高雅的爱好,值得击节称道。
说起年画,如果你与我同龄,是不是倍感亲切?
农耕文明的土壤,聚焦着我国各种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年画便是其中之一。记忆中,贴上了年画,年才是年;年画,是中国年独有的味道。
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父亲单位工会新年发奖品,年画是让我们这些孩子最开心的礼物了。那时我们生活在农村,尽管每家每户的光景都有所不同,但期盼过年的喜悦和置办年货的心境是相同的。被扫去烟尘的泥巴墙,年画挂上去后,顿时有了新年的热闹劲,生活的气息和春天的希望也就此铺展开来。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含有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祝福新年吉祥与喜庆之意。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始于“门神画”。东汉末年《风俗通义·祭典》记载:“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蔡邕《独断》中写到:“神荼、郁垒而身居其门,主阅领诸鬼,其恶害之鬼,执以苇索,食虎。故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而年画变成“年话”是在宋代,宋徽宗扩建“翰林图画院”,时逢传统绘画和雕版印刷术交融发展,木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成熟和普及。那时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门神从镇宅消灾演变成了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宋代曾被称为“纸画”,明代则称为“画贴”,清代称作“画片”、“画张”、“卫画”等,直到清道光二十九年(年),李光庭的《乡言解颐》中始见“年画”之词,也就是说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年画的种类很多。按题材分,有神仙类如秦宝叔、尉迟恭、菩萨、天将、财神、药王、花神、寿星等比例较大;符像类如“同安宝符”、“太极八卦符”等;吉祥物类如狮、虎、鹿、鹤、凤凰等瑞兽祥禽,莲花、牡丹等花卉,摇钱树、聚宝盆等;风情、习俗类如《老鼠嫁女》、《猴抢草帽》、《福临门》,《五子夺莲》,《吉祥如意》等;故事传说类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白蛇传》《牛郎织女》《盗仙草》《杨家将》《西厢记》《宝莲灯》《智取威虎山》《平原作战》《红灯记》《学习雷锋好榜样》《女排夺冠》、《四讲五美》《人民功臣》等。按印制工艺分,可分为木板年画、水彩年画、扑灰年画、胶印年画;按着色层次分,可分为单色年画、黑白年画、彩色年画;按年代长度分,可分为古代年画、近代年画、当代年画;按地区分,可分为中国年画、西洋年画。在中国年画里,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发源地、天津杨柳青年画誉满京畿、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江南年画的优秀代表、四川绵竹年画等久负盛名,各有千秋。
作为民间的新年祝福,年画大多采用大红大黄等鲜艳火爆的色彩,注重情趣和造型的表现,描绘着岁月的富庶与节日美好,形象生动可爱、富有活力、放飞梦想,体现了民众智慧,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年画蕴涵着各地独特的艺术风格,形式变化多样,内容广泛,各类武将门神、观音、财神、八仙、寿星、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花卉动物、风光景色等应有尽有,赋予了惩恶扬善、尊崇忠良、赞美勇武的主题,彰显了激励奋进的作用。
年画作为年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的标志,似乎渐行渐远。欣慰的是,年画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与传承,我仿佛闻到了小时候观看年画时那淡淡的纸墨清香,以及那份独有的与年有关的温暖与欢愉!
当朋友圈都在晒车晒房晒美食的时候,我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来晒,那就晒晒我收集的年画,晒晒新年的味道。
部分文字说明摘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土豆姐姐,本名谭君,“70后”,重庆开州区岳溪镇原花园村人。吃土豆长大,长得像土豆,钟情于土豆的各种营养。喜欢写豆腐块文章,成不成型自己都喜欢。在通往文字的路上,感谢一直都有良师益友相伴。感谢生活,感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