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伴随着汉室统治力的急速下降,地方军阀也就避免不了相互征伐。而有了征伐就少不了吞并。每次对战,都有几件事对天下的影响极大,足以改变天下局势的走向。
那么在《三国演义》中改变天下走向的事件,都有哪些呢?
黄巾起义
要说东汉末年至南北朝天下大乱的起点,一定是黄巾起义。汉灵帝光合七年(年),朝廷腐败混乱,又逢全国大旱,颗粒无收,但税负却不减。张角号令走投无路的农民揭竿而起,向当地官僚地主发起攻击。虽然汉廷不作为,但也不想看黄巾军一直闹下去,在派中央部队镇压的同时,汉灵帝出了一个昏招:允许地方官员自主招兵买马。
汉灵帝中平五年(年),刘焉向朝廷建议:“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以致离叛。宜改至牧伯,选清名重臣以居其任。”简单来说,就是要从中央选派人员去地方当州牧,并扩大其权利,希望其能有效镇压黄巾军,这就是有名的立牧。虽然确实有效地镇压了黄巾起义,也没有发生进一步的大乱,但这全部都是在虚弱的皇室统治力影响下的短暂的宁静。是天下大乱前最后的和平。
董卓入京
如果把允许地方州牧刺史募兵比作一个火药桶,那么董卓入京则是直接引爆了它。董卓本是凉州方向的一个大将,战功颇多。中平六年,受大将军何进征召,剿灭十常侍。救驾、招揽吕布、杀丁原后实力大增,随后就开始了废少帝,立刘协为帝,架空天子,一手把持朝政。而天下的其他诸侯见状,见一个西北的将军都能一步登天,为什么我不行?从这时开始,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而地方诸侯却人人都想当天子,尤其是袁术,更是直接僭越称帝。
官渡之战
伴随着曹操消灭吕布的同时,北方的袁绍也几乎消灭了公孙瓒,占据了青、幽、并、冀四州,这也就意味着北方只剩下的曹袁两家势力,而阻挡袁绍南下的第一个障碍就是曹操。
袁绍引兵攻打,曹操也出兵抵抗。双方在官渡对阵。这之间的事件大家也一定都耳熟能详,历史与《三国演义》对比下,也只是双方兵力是虚构的。曹操果断的烧掉袁绍的粮草,使其军心大乱,一击即溃。
官渡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是改变了天下走向的一场大战。天下第一诸侯本该是袁绍,现在却易主为曹操。袁绍死后,袁氏三子为了继承袁绍的基业而大打出手,曹操也就足以轻松的吞并北方四州。
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目标便转向了南方。南方有两个势力,一个是荆州的刘表,一个是江东的孙权。刘表不用多说,本身心无大志,继承人也软弱无能,听说曹操来了就投降了。而孙权却不一样,孙权也可称得上是人中龙凤,手下的水兵又非常强悍,又有长江天险,完全有一战之力。
公元年,曹操引大军二十余万在长江边驻扎,准备渡江进攻江东。而刘备孙权两方在强敌逼近关头,结盟抗战。充分发挥水战的优势,巧妙运用火攻,最终以弱胜强。
此战中曹军战死数万人,病死十余万,使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这一宝贵机会。虽然没有元气大伤,却不得不停止南征的脚步。此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襄樊之战
在三国中。曹、刘、孙三家同时大打出手的战役有两个,一个是赤壁之战,另一个就是襄樊。公元年,刘备在汉中击败曹操,又占领了上庸郡,实力大增。而曹操这边内忧外患,已进入防守之势,但实力仍然非常强大。孙权这边呢,平定山越,取得交州,又讨回了荆州三郡实力也大大增强。但纵使孙权再强大,也始终打不下合肥,东部无法北上发展。提兵10万,却被人打的找不着北。而南郡还在刘备的手中,对江东的危害极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关羽出荆州的部队进攻襄阳和樊城。战役前期,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随后立即包围了樊城。
而守城的将领是曹仁,曹仁攻城能力不行,但论守城,三国中绝对没有人比他厉害。当时城中只有几千士兵,面对关羽几万人的攻打,硬是守到了援军的到来。曹操派援军的同时,也劝孙权来夺荆州。孙权于公于私都是一定要得到荆州的南郡,便派吕蒙和陆逊来偷袭关羽。
之后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了,吕蒙白衣渡江,攻占南郡,关羽的部队顿时无家可归。撤退的路上,士兵跑的跑,死的死,降的降,到了麦城,身边只有十几个人了。最终关羽在逃跑的路上被擒斩。
襄樊之战对刘备的阵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这一战中,刘备失去了荆州的所有兵马和土地,实力减半,也使《隆中对》成为了泡影,也间接影响了之后的夷陵之战。
三国时期大事件众多,但影响天下走向的大事却不多。黄巾起义、董卓入京、官渡、赤壁、襄樊三场大战都直接的影响推动了天下大乱的局势。而例如汉中之战、北伐、高平陵政变等事件,却并没有对天下局势产生多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