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没有误导欺骗读者

乌鲁木齐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4037691708767084&wfr=spider&for=pc

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依据而又不拘泥于这些人物和事件的艺术加工品。既然进行了艺术加工,这就意味着有虚构成分。即使是文献资料也不可能象摄像机录音机那样丝毫不差地再现历史,更何况小说呢?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自然也不可能绝对真实地反映历史。有些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极尽标新立异之能事,说《三国演义》欺骗世人、误导读者云云。这些人充其量不过翻看过《三国志》,不可能通读或精读相关篇章,尽说些文学现象的外行话。研究历史要立足于历史资料,不能以小说为举足轻重的重要依据。小说的作用是寓教于乐,而不具有严谨缜密地记录历史的功能。文学(文艺)创作虚构情节甚至虚构人物不犯错误,无可指责。历史小说与正史有不同之处是很正常的现象,是作者为了突出人物性格而虚构情节及某些人物或适当改写史实,并非作者成心制造史学界的麻烦,怎么能说是"误导"、"欺骗"呢?

《三国演义》历来就有七实三虚之说。撇开文学创作,仅就反映历史来看,《三国演义》中的主体事件(或者说故事梗概)和人物性格多与记录历史的《三国志》相符,今举几例。

1、《三国演义》有"董太师大闹凤仪亭"的章节。该章节细腻描写吕布与貂蝉幽会,还多次描写"戟"。《三国志》载:董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吕布"由是阴怨卓"。"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2、《三国演义》有"张冀德怒鞭督邮"的章节。《三国志》载:"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

打督邮者乃是刘备,背黑锅着却是张飞。刘备打督邮与其仁爱友善的性格似乎不符。让张飞打督邮,能突出其粗鲁暴躁的性格。罗贯中老先生真乃能工巧匠,移花接木,构思巧妙。

3、《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是"袁曹各起马步七军,关张共擒王刘二将"。《三国志》载:"公军官渡"。"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刘备"至下邳,逐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曹操"谴刘岱王忠击之,不克"。

4、《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是"国贼行凶杀贵妃,皇叔败走投袁绍",第二十五回是"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三国志》载:"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袁绍谴大将军颜良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谴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挡者,逐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5、《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是"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写关羽冲破重重险阻,历尽千辛万苦,杀开一条血路寻找刘备。《三国志》载:"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生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