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一个疏漏之处看似前后呼应,实

治疗皮肤病医院哪家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31228/4318829.html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回,发生在诸葛亮北伐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司马懿、戴陵、张虎和乐綝。故事梗概如下:

曹真兵败祁山后,病情加重,卧床不起。诸葛亮得知这一消息,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人送给曹真。在信中,诸葛亮对曹真进行了一番挖苦和耻笑。曹真看罢,恨气填胸,当天晚上便不治而亡。

曹睿得知曹真已死,魏明帝曹睿下诏催促司马懿出战。司马懿随即在渭水之滨摆开战场,与诸葛亮开始了一场正面交锋。诸葛亮摆出八卦阵,并问司马懿有没有胆量攻打。司马懿一口应允,随即吩咐手下的戴陵、张虎、乐綝三将去攻打。

不过,当戴陵、张虎和乐綝三将杀入八卦阵后,被北伐大军团团围住。经过一番较量,三人都被生擒。诸葛亮随即将三人与其他被俘的九十多名曹军将士的衣服脱掉,以墨涂面,将他们释放,以此羞辱司马懿。

果然,诸葛亮的举动令司马懿勃然大怒,率领发动冲锋,两军随即陷入一场混战。但不久后,早已预先埋伏的姜维及关兴等部突然杀出,令司马懿猝不及防,曹军伤亡惨重。司马懿突出重围后,退守渭水以南下寨,从此坚守不出,再也不敢与诸葛亮正面交锋。

不过,由于负责运粮的都尉苟安贪杯误事,导致军粮运输拖延了十天。诸葛亮大怒,打了苟安八十仗。苟安怀恨在心,悄悄跑到司马懿大营投降。司马懿命苟安返回成都散布谣言,诬陷诸葛亮企图篡国。刘禅大惊,命人将诸葛亮召回成都。诸葛亮明知是有人陷害,但也不得不下令全军撤回汉中。至此,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戛然而止。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北伐之战,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情节,并非历史的真实。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提过,曹真之死与诸葛亮并无关系。他也并非死在两军对垒的前线,而是在曹魏京城洛阳病逝的。因此,小说中提到的诸葛亮气死曹真的情节并非历史的真实。

与曹真之死一样,小说中描述的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阵法较量也是作者的虚构。至于小说中提到的戴陵、张虎与乐綝这三位曹魏将领,尽管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除了戴陵之外,其余二人从未在西北战场上出现过。

至于说到导致迟迟诸葛亮不得不停止北伐的罪魁祸首——苟安,也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从《三国志》相关记载来看,在司马懿出任曹魏西北战场最高长官后的北伐当中,北伐大军的粮草总调度是李严,而具体负责粮草押送的则是参军马忠、督军成藩、将领岑高述。

既然历史上并无苟安此人,作者为何要虚构这个人物呢?按照小说的介绍,苟安是李严的心腹。这诸葛亮碍于李严的面子,没有将苟安斩首,而是将其杖责八十。而苟安不但不感激诸葛亮的不杀之恩,反而投降司马懿并甘心被人利用,返回成都诬陷诸葛亮。

作者的用意很明显,是为了下一回中诸葛亮罢黜李严进行前后呼应。这个情节设计有没有问题呢?如果单单从这个情节来看,并没有问题,但如果从后来李严被罢黜的原因来看,用这个情节作铺垫反而是苍白无力。

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试想,苟安因为耽误了军粮运输而被诸葛亮责罚,作为北伐大军粮草总调度的李严又岂会重蹈覆辙、再度犯下如此低级的失误呢?笔者将这两个情节放在一起,无非是想提醒读者,李严在后方筹措军粮延误,是故意从中作梗,为诸葛亮杖责苟安泄愤。

但从整个情节来看,这样的设计过于随意,而且很不合理。其实,作者大可不必使用同样的情节来处理苟安和李严之事。既然在苟安一事上使用了军粮运输拖延的设计后,对于李严被罢黜可以另外设计一个更加合理的情节来处理,这样远比小说中出现的同样的情节在反复出现的低级失误要好得多。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