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
公元年,是唐代宗的大历元年。历史上并不怎么有名的大历十才子即将出世,接过盛唐诗歌的棒子继续发展下去。
大历十才子的诗歌风格整体是偏向阴暗的,这当然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系,毕竟盛唐只有那么一个,过去了就没有了。
也是在这一年,从盛唐走过来的杜甫在成都呆不下去了,又有了新的动作。
他去了夔州。夔州是古蜀地,在今天的重庆奉节,自然就遗存下了很多与诸葛亮相关的古迹。当时刘禅不许建庙,当地民众自发为诸葛亮修建的武侯祠,还有一座伟大的战阵:
八阵图。
一直把诸葛亮当作人生偶像的杜甫自然不会错失这样的机会,虽然生活困顿,虽然颠沛流离,他还是抱着极高的热情去瞻仰孔明前辈留下的遗迹,并在江边、猎猎风中,面对着当年的八阵图,写下了一首感慨万千的《八阵图》。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三国演义》的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中记载了诸葛孔明在江边用石头布置八阵图,陆逊误入其中被困住,幸得高人解救才脱困而出的故事。大家对这一段故事应该都熟悉,这里就不多做赘述。
其实,正史中也是有关于八阵图的记载的。
《三国·蜀志·诸葛亮传》记载:“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晋书·列传第六十八·桓温传》记载:“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
两段史料相互佐证,证明八阵图在那个年代确实是存在的。根据《水经注》,《太平寰宇记》等书的记载,八阵图的遗迹正是在重庆奉节,也就是杜甫那时的夔州。
站在江边,望着经历几百年水流冲刷、风吹雨打的石头阵,遥想孔明当年的绝世风采、依法治蜀的坚决、南平孟获的手段、屡出祁山的功业、鞠躬尽瘁的态度……
杜甫自己也想像诸葛亮一样啊,为大唐打下不朽的基础。只可惜时不我与,斯人已逝。
后人也只好站在江边,凭吊前人功绩。
诗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五言绝句,加起来也就20个字。
第一句是夸诸葛亮的,刘备从一无所有到跨有荆益,三分天下,诸葛亮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说他功盖三分国,所言非虚。
名成八阵图,大概就多少有些夸张的意思了。诸葛亮的历史形象本不以兵马为能,他所以在后世成名,乃是以忠臣、清官、坚持正统的形象给民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这里特意强调八阵图,自然也是因为杜甫此时此刻的心境,眼前就是诸葛孔明留下的八阵图,怎能不让人心潮汹涌呢?
第二句是在为诸葛亮的结局而惋惜。
时间过去几百年,江水仍旧日夜不息,可那时能通鬼神的八阵图已经不再有作用了。三分天下也已经成为了几百年前的一场大梦,成为壮阔历史中一段最为精彩的插曲。
遗恨失吞吴。现在的人们说起往事,还在感叹着、叹恨着,诸葛亮棋差一招,刘备的一次亲自出征彻底毁灭了他在《隆中对》里勾勒的蓝图。
《百家讲坛》中易中天教授曾经分析过,真正奠定三分天下的战争,其实并不是赤壁之战,而是夷陵之战。正是夷陵之战削刘强孙,三家的实力对比才落入一种微妙的均衡之中。
《隆中对》里明确提出,要联合孙吴、待天下有变。夷陵之战是对诸葛亮总参谋长集团规划的彻底违背。杜甫自然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说“遗恨失吞吴”。
当然,杜甫这首诗,也不单纯是为诸葛亮可惜,更是在惋惜自己“骑驴三十载”的一生。
诸葛亮虽然最后死在五丈原,但那毕竟也是死在实现梦想的路上。转过头再看看自己呢,熟读儒家经典在这乱世中竟没有一丝一毫的用武之地,前半生困顿长安,后半生漂泊西南,整个一生中,从来没有接近过自己的理想。
杜拾遗,成了“诗圣”的巅峰。
与二同年观雪于八阵台果州会焉酌酒论文煮惠山泉瀹建溪茶诵少陵江流石不转之句复用前韵
王十朋〔宋代〕
吾侪风味雅同科,领略江山逸兴多。诸葛阵图台上看,少陵诗句酒中哦。
惠山活水煎茶白,胜己高峰带雪皤。绝境况逢三五马,定将好句压阴何。
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
阿鲁威〔元代〕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