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看一下以下成语:
道听途说、呆若木鸡、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三申五令、胡服骑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毛遂自荐、买椟还珠、狐假虎威、上下其手、杞人忧天、亡羊补牢、一曝十寒、惊弓之鸟、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爱屋及乌......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非常熟悉?
对的,其实这些成语的出处全部来自于同一本书!
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东周列国志!
这样说起来,是不是觉得《东周列国志》比起《三国演义》更有内涵了?
其实,《东周列国志》所记故事时间跨度之大、情节线索之复杂、人物之多远远超出《三国演义》,当中我们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和人物都是出自《东周列国志》,但为何偏偏成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是《三国演义》而不是《东周列国志》呢?
第一:题记和后记。
先来看题记。
《东周列国志》的题记: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
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三国演义》的题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稍稍对比,自然是《三国演义》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更有气势,更有意境,也是传诵得更广的。
再来看后记。
《东周列国志》的后记:
卜世虽然八百年,半由人事半由天。
绵延过历缘忠厚,陵替随波为倒颠。
六国媚秦甘北面,二周失祀恨东迁。
总观千古兴亡局,尽在朝中用佞贤。
《三国演义》的后记(节选最后两句):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对比一下,《东周列国志》的后记还算不错,但是遇上了《三国演义》,最后这两句却恰到好处地高度概括了《三国演义》一书最后的结局,以及后人的观感。
后记依然是《三国演义》更胜一筹!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读者会有疑问:“无论题记还是后记,其实都不算是作品的本身,这个不应该拿来比较吧?”
但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无论是题记、后记,还是小说的名称,甚至是作者等等因素,只要是跟小说有关系的,这些统统都会成为作品是否成功,是否叫好叫座的的其中一些相当重要的因素!
譬如翻拍同一部小说的电影电视剧,不同的编剧、导演、监制、主角等不同,出来的效果往往就会大相径庭。
所以,一部作品如果有题记和后记,写得够不够好,能否脍炙人口,往往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所在。
第二,人物的描写。
《东周列国志》因为其繁多的带有不同个性人物的出场很好地书写了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才鼎盛的时代,每一个人物都像是有血有肉般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譬如我们所熟知的管仲、乐毅、廉颇、蔺相如、齐桓公、晋文公、荆轲、秦皇嬴政等等可谓数不胜数。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正正因为这个时代出现了太多的有名气的人物,结果就因为人人都著名,反而就没有大篇章地去描写一个或多个真正起核心的灵魂人物,导致《东周列国志》稍稍缺失了那份英雄情结。
反观《三国演义》,人物虽然没有《东周列国志》众多,但是基本上作者所钟情的人物的刻画描写都是能够很形象的,譬如我们说起关羽关云长,很自然就联想到“身高两米,面色如枣红色一样;有一双丹凤眼,卧蚕眉,相貌俊俏,不怒自威”,说起张飞张翼德,很自然就联想到“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说起孔明诸葛亮,很自然就联想到“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反之亦然。
但是《东周列国志》,当我们说起管仲、说起乐毅,甚至我上面所列举的“廉颇、蔺相如、齐桓公、晋文公、荆轲、秦皇嬴政”等人,大家又能否像《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张飞、刘备、曹操、诸葛亮等一下子就联想到他们的个人形象呢?不能吧?
这个就是人物多能够带来故事的精彩,人物杂却会导致精彩的故事略略失色。
第三,故事情节。
《东周列国志》记载的大小故事和战役非常多,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成语故事和经典战役。
譬如文中开头所提及的成语——“千金买笑、一鼓作气、骑虎难下、"spandata-bjh-target="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秦晋之好、病入膏肓、围魏救赵”等数不胜数,这些故事的本身都是相当精彩的,也是后世广为传颂的。
又譬如“长勺之战、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雁门之战、长平之战”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大最为惨烈的战役,同样是很精彩,很引人入胜的。
然而,这个跟人物的情况也有点雷同,就是故事和战役虽然不少,也很有特点,奈何书上的篇幅太少,很多时候作者的描写叙述往往都是点到即止,让人觉得故事的精彩还未完全得以展开就结束了。
反观《三国演义》,比较出名的几个譬如“草船借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等故事,同样流传很广,但是作者描写叙述的篇幅更多,相关的人物登场也是更富色彩更加鲜明,很容易就将读者带到小说去,有一种现场的代入感。
这样一对比,《东周列国志》又再逊色了一筹。
第四:时间跨度大,书本回合少。
《东周列国志》所记故事时间从西周末年(公元前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年)共五百多年的时间,可谓跨越了整整五个世纪,比起《三国演义》从公元年黄巾起义开始到公元年西晋统一三国结束,大概是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长了足足四百多年!
然而,《东周列国志》记录这么长时间的历史却仅仅只有回,《三国演义》记录相对短这么多时间的历史却足足有回!
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人物的描写、故事的可观赏性”等等,《东周列国志》无一例外地落了下风,对于春秋战国这段中国最为波澜壮阔人物最为巅峰的历史的记载显得是那样的简单了事、有心无力。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遗憾。
当然,《三国演义》能够成为四大名著之一,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两大因素是很关键的,第一就是《东周列国志》更多的在于记录历史,而不是像《三国演义》那样俨然是一部小说了,两者性质有点相似但是不尽相同;第二就是评委的观点和角度问题,毕竟,《三国演义》能够成为四大名著之一也是由专门的评审团去评审的。
其实,《东周列国志》如果不是纯粹以看小说的形式来阅读,而是在读到某一个故事某一个战役的时候翻查一下背后的资料,再倒过头来阅读,你就会发现,这部书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你就会深深地发觉,春秋战国时候的那段历史绝对是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最为璀璨的明珠。
这一点,《三国演义》其实犹有不及的。
对了,关于《三国演义》的更多评述,可以翻看我几天前写的两篇文章(①读懂四大名著,从人物关系线入手②三国演义为何三国没有一国能够一统天下)这里就不再啰嗦了。
无论如何,《东周列国志》非常值得大家静下心来慢慢阅读,读书的快乐和意义不一定在于书本的名气和价值,而是在于是否适合自己,是否能够走入自己的心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