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邓艾篇上

北京荨麻疹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08/9159711.html

三国良将系列之邓艾(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本期要讲的人物,是三国后期最著名的将领之一,邓艾。唐代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设庙祭祀,三国武将共有八位,其中魏国两位,分别是张辽与邓艾,可见邓艾的历史地位之高。在《三国演义》中邓艾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让读者印象深刻的后期人物,惊世骇俗的偷渡阴平一举灭蜀,成为中国历史上经典的奇袭战例。

本期开始,笔者就为大家介绍这位三国名将的传奇一生。

邓艾重大事件之一——贫寒子弟,志向高远

邓艾(-),字士载,荆州义阳棘阳人。所谓义阳是曹丕称帝后从南阳郡分设的新郡,如果以出生时来算,邓艾就是荆州南阳人。邓姓在东汉可是大姓,东汉云台二十八将排在首位的邓禹就是南阳新野人,而新野与棘阳距离很近,所以邓艾是邓禹同族后人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要说邓艾出身名门也确实牵强,因为史料并未记载邓艾的祖上任何信息,相反,邓艾很小就没了父亲,跟着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贫。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占领荆州,把许多当地百姓强迁到豫州汝南郡。邓艾也来到汝南,因为年纪尚小不能务农,就帮别人放牛。

《三国志·邓艾传》载: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

邓艾应当是三国后期非常稀有的寒门名将,随着局势相对稳定,国家阶层固化,高级将领的人选总会从某些名门大族子弟里来挑,寒门子弟的晋升则越来越难,这是古代历史的普遍规律。所以当一个漂泊他乡,无依无靠的放牛娃后来成为亲手终结三国时代的历史人物,本身就足够传奇。

虽说邓艾靠放牛讨生活,但落魄大族与纯粹的农民阶层还有些不同,就是邓艾受过教育,会识字。十二岁时邓艾又跟随母亲迁移到颍川,路过已故大名士、太丘县长陈寔的陵墓,看到碑文中有“文为世范,行为士则”的评语,深以为然,将这八个字视为座右铭还不够,直接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邓范,字士则”。不过巧的是同族里原本已经有个人叫邓范了,两个人同名实在有些尴尬,于是很快邓艾又把名字改回了“邓艾,字士载”。

《三国志·邓艾传》载:年十二,随母至颍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

所以要注意了,如果有人告诉你邓艾本名叫邓范,那就错了,这是典型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人家就叫邓艾,想改名邓范,很快就改回来了。

对名士风范的仰慕,对远大人生理想的憧憬,可能是每个十几岁少年都有的梦想。邓艾改名又改回来,虽然显得有些孩子气,但后来的发展表明“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这八个字对邓艾有着巨大影响。有趣的是,这位享有盛名的陈寔正是笔者前不久讲过的征西将军陈泰的曾祖父,而陈泰还做过邓艾的上司。

邓艾重大事件之二——守稻小吏,终遇伯乐

因为有点文化基础,年少的邓艾从众多南阳移民中被挑选出来,做了屯田都尉手下一名小吏。然而邓艾有口吃的毛病,说话不利索,因此没能得到重用,只是负责看守稻草堆。

做这种清闲工作收入自然不高,家中只有母亲相依为命,所以也无法向其他屯田户那样靠种田生活。有出身南阳的官吏知道邓艾家特别贫困,好心接济,送给邓艾不少财物,可邓艾年纪轻轻,心气却不低,还特别要面子,并不向对方道谢。邓艾为何不感谢人家,史书倒没有特别记载,也许是不善表达,想着以后有能力了再报答,不得而知。

可能做大事的人都比较有个性,邓艾不愿言谢,又有口吃,但命运还是让他遇见了伯乐,只不过命运同时又跟他开了个玩笑。

建安二十三年()正月,许都发生针对曹操专权的叛乱,主谋为太医令吉本(《三国演义》为吉平)、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谒者郭玄信被困在家中,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击退叛军后,郭玄信请求进入皇宫。原来这位郭玄信本来奉命到各地选拔人才,于是顺便向严匡手下的司马询问有无人才可推荐。于是邓艾和石苞两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就被推荐,并护送郭玄信走了十几里路。

言谈之中郭玄信发现,这两个小伙子不一般,聊得特别尽兴,称二人都是能够辅佐丞相的优秀人才。为什么不说官至丞相呢?因为丞相是曹操。

《世语》载:邓艾少为襄城典农部民,与石苞皆年十二三。谒者阳翟郭玄信…从典农司马求入御,以艾、苞与御,行十馀里,与语,悦之,谓二人皆当远至为佐相。

石苞是晋朝重要的开国功臣,官至大司马、司徒。以后也会单独开篇讲他的故事。

为何笔者说命运让邓艾遇见伯乐,又开了个玩笑呢?原来,这位郭玄信虽然跟邓艾、石苞聊得很投缘,认可两人的才能,但推荐之事后来便没了下文,这位郭玄信毕竟连大名都没能留下,以至于只能以表字来称呼,想来他的推荐可能根本没引起注意。以至于邓艾还是继续看守稻草堆,而石苞则跑到邺城当起了铁匠。

虽说平时看守稻草堆,但战事一开,屯田民也要帮助军队运粮,邓艾作为普通的屯户之一,自然免不了这种徭役。不过与一般的农民不同,邓艾随军走在高山大泽之中,总是手里指指点点、比比划划,口中还念念有词,嘟囔着如何行军布阵,何处设立军营一类的话。身边都是农夫屯户,自然不理解邓艾说的话,而且看着邓艾一本正经地发表见解,其他人只觉得邓艾可能脑子不正常,所以经常拿他开玩笑。

又过了很久,邓艾终于熬到典农功曹的位置。所谓功曹,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但在笔者讲过的三国人物中非常罕见。原因很简单,功曹是主官的主吏,具体邓艾来讲,便是主官典农都尉属下的主吏。官吏虽然常作为一个名词,但古代的官与吏其实是两类人,官由朝廷通过法定程序选拔录用,有朝廷发放俸禄,有品级,有国家制度赋予的权力。至于吏,是官挑选出来辅助自己的人员,工资是主官给,职责是主官定,没有品级。简单来说,官才是走仕途的人,吏是给官打工的人。小吏可能去看守稻草,功曹则辅助某些行政管理事务,属于高级打工仔。

在颍川这片屯田区给屯田都尉打了二十来年工,眼看已人到中年的邓艾,却连仕途的门还没摸到。这时命运再次峰回路转,邓艾终于遇到真正的伯乐,司马懿。

典农都尉要向太尉司马懿汇报工作,因故没有亲自去洛阳,而是派邓艾代替。邓艾抓住了机会,言语之中让司马懿暗暗称奇,发现邓艾是个人才,于是征辟到自己府中为掾,不久安排其做了尚书郎。

由屯田户、打工仔突然变成朝廷大臣,这种野鸡变凤凰的故事真的发生在邓艾身上。不得不佩服司马懿看人的眼光,尽管邓艾出身贫寒且有口吃,还是破格任用,在阶层相对固化的当时更加难得。

邓艾重大事件之三——发挥专长,屯田于江淮

正始初年,正始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佐小皇帝曹芳的蜜月期,魏国打算广开良田,发展农业生产,为以后与吴蜀的战争打好基础。邓艾被派往江淮一带巡察,由于出身屯户,所以邓艾对农耕方面非常了解,通过仔细的观察,邓艾提出了很多重要建议。

首先加大淮北屯田力度,淮北地区虽然土地肥沃但比较缺水,为提高产量,应该多开河渠,既能引水灌溉,又能发展漕运。其次要迁移屯户,魏国的屯田起源于曹操在许昌周边安置的黄巾军,当时曹操地盘尚小,以许昌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运输粮草也比较方便。但魏国早已成为大国,屯田的主要产出却仍然依靠许都周边,所以向东吴用兵时补给线过长。邓艾提出把许都的屯户迁移到江淮,淮北屯两万人,淮南屯三万人,这五万人按照五分之一的比例轮休,可以保证常备四万人种田,且遇有战事可以立即转成士兵。

江淮地区水源充足,比许都更加适合种植高产的水稻,所以移民既能缩短运输距离,便于补充兵员,最关键的是粮食产量也比许都要高,是一举多得的举措。依照邓艾估算,五万屯户在江淮耕种六七年后,积累的粮食足够十万军队吃上五年。古代战争中,在双方都不犯严重错误的前提下,拼的就是粮草消耗,谁先耗光粮草谁就得撤退,例如蜀汉历次北伐,粮草都是最大的限制因素。所以有如此充沛的粮食储备为后盾,魏国对吴作战将占据极大优势。

邓艾巡察完回洛阳汇报,司马懿表示完全赞同,邓艾提出的建议几乎全都被施行。

《三国志·邓艾传》载: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在邓艾的主持下,从许都移民到淮河两岸的屯户们开垦稻田,兴修水利,使江淮地区一派欣欣向荣,粮食多了,水害少了,为魏乃至晋的实力不断壮大打下坚实基础。甚至后来的“淮南三叛”能够不断在这一地区发生,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邓艾给江淮地区打下的良好经济基础。

本期主要介绍了邓艾从社会底层的屯民到担任尚书郎的经过,这些邓艾的早期事迹相比后来的军事生涯,虽然称不上功勋卓著,但从中也能看出邓艾的过人之处,对全面了解这位名将有很大帮助。下期将继续讲述邓艾之后的经历,感兴趣的话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