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袁绍挑选精兵十万,企图南下进攻曹操控制的许都。
公元年,曹操发起进攻,击败袁军后,退守官渡。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后人以各种方式记载了这次战役,其中《三国演义》更是用大幅章回以小说形式演绎了这次战役,从文学视角描述了当时这段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三国演义》中的官渡之战。
在“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战役是赤壁之战,其次便是官渡之战了,该战役是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略决战。
时间:东汉献帝建安5年(公元年)
地点:今河南省郑州附近,“官渡”
人物:曹操(战斗力3星,智谋力4星)
袁绍(战斗力5星,智谋力3星)
许攸(战斗力1星,智谋力4星)
却说袁绍带着七十万大军向官渡进发,势在必得夺取官渡,歼灭曹操。
当时,实力还未完全发展起来的曹操只有十万人马,只有袁绍大军的七分之一,粮草也供应不足。
但是,当时天下群雄纷争,各自势力占据各自地盘,袁绍和曹操是两个较大的势力集团,退出官渡,会军心涣散,一败涂地,剩下的疆土也会一并丢失。
所以只能殊死一搏,死守官渡。时局分析,只要袁绍了解曹操粮草不足的具体情况,再加上自己的精兵强将,采纳谋士的意见,必能夺下官渡,歼灭曹军。
可是袁绍偏偏没有这样做,他刚愎自用,我行我素,自以为兵力相差悬殊,胜券在握,就飘飘然起来,完全不把曹操放在眼里。
再来说说两军的将领。
袁绍麾下,张郃、高览、韩猛、淳于琼等武将,英勇善战;田丰,许攸等文官足智多谋。(许攸之事这里暗下不表。)
曹操这边,许褚、张辽、徐晃、李典及关羽(暂归顺于曹操)等武将也是实力超群,荀彧、荀攸、刘晔等文官和袁绍麾下旗鼓相当。
论兵力,袁绍这实力绝对可以了,七比一的战斗力。可是,袁绍不如曹操会用人呀,他的决策和指挥出了些BUG,而且一意孤行,文官不理,武将不听。
其中,袁绍麾下有一位谋士,名许攸,字子远,曾是曹操故友,如今劫得曹操催粮之书,得知曹操缺粮少食,故上谏袁绍去攻打许昌,这样就控制住了曹操的粮草。
兵法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控制了对方粮草,就是控制住了对方军队的命脉。
然而,此时恰有小人告发许攸克扣民间财税,袁绍因此认为许攸原是曹操旧友,一定是拿了曹操的财贿来欺骗他,并大骂许攸,并扬言之后一定会杀掉他以振军心。
许攸甚是寒心,一气之下便“弃暗投明”,扑奔曹操去了。
曹操爱才,听说许攸来投,大喜,顾不上更换官服,着睡袍直接面见许攸,并拜倒于地,大礼相迎。
寒暄过后,直问破绍之计。许攸不紧不慢,询问曹军粮草是否充裕?曹操对故友也不能泄露军事机密,故不吐真言,此时曹操并不知许攸已截获了曹操催粮信件。
许攸很恼火,认为曹操不信任自己,当众揭穿了曹操缺粮的事实。
曹操大惊,连忙俯首。值此,许攸献计。曹操劫烧了袁绍乌巢的粮草,断了袁军的供给。最终曹军以少胜多,反败为胜。
官渡之战,我们可以从中GET到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袁绍,曹操和许攸。
袁绍其实与曹操是旧相识,从小闯江湖的玩伴,但后来志向不同便分道扬镳。
袁绍性格火爆,但却十分怯懦。在大事面前不敢出手,在小事面前总要占上些便宜。他手下有才的将士多如牛毛,但他不会提拔,不会分人而用。
就像许攸,他就是这样一步步失去了很多原本对他忠心耿耿的人。他自高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十分轻敌。
相比之下,曹操有耐心,做事追求完美。任能而用,每个人的价值都发挥的淋漓尽致。所以,这场仗不是曹操打得有多好,而是袁绍打得超级差。
还有一个人,官渡之战的重点人物——许攸,没有他,曹操赢不了!
他少年时与曹操是故友,后来进了袁绍军队,成为谋士。投奔曹操后,帮曹操打赢了官渡战役,但后来不被重用。最后因口出狂言死于曹操手中。
许攸帮了这么大的忙,为什么还被曹操杀掉呢?他曹操又为什么要背上这样“杀功臣”的罪名呢?
其实,曹操的狡诈也正体现于此,他目睹了许攸降他的过程,觉得许攸不是忠心之人,所以说不定以后许攸也会背叛他呢。
曹操想到这一点,于是先用完许攸,再找借口杀了他。是不是很坏呢?
官渡之战中其实还有许多精彩片段,如“关云长挂印封金,袁本初败兵折将”,“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等。这里我只介绍了“许攸降操”,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再去翻阅《三国演义》哦!
《三国演义》中的官渡之战是历史的抽象再加工,并不等同于历史,例如,历史考证,对峙中袁绍十万大军,曹操三四万人马,而三国演义中,袁军有浩浩荡荡七十万,曹操仅十万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