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马超是一位武艺高强、勇冠三军的战将,更是位列“五虎上将”与关羽、张飞等人并列。在民间有很流行的说法:“三国英雄数马超”。小说中的马超形象基本符合历史原型,罗贯中充分利用史书记载的资料,并结合时代背景与思想潮流,发挥充足想象,重塑了这一英雄形象,让马超的勇猛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马超其人,诸葛亮有过较高的评价,他在给关羽的信中提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可以看出正史上的马超是个文武双全之人,但是在《三国演义》当中我们很难看出马超具备思考的能力,仿佛是一个完全的武夫,因此可以说是罗贯中将其“雄烈过人”这一方面超级强化了。
马超在《三国演义》中登场于第十回,第五十八回,第六十五回。其在第十回的初登场就充分展现其勇武过人,当时年仅十七岁的马超出场不久,就一枪刺西凉悍将于马下,接着又生擒李蒙。在第五十八回,马超不仅与许褚恶斗,更是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差点命丧马超枪下。第六十五回,马超与张飞连续挑灯夜战,不分胜负,之后在李恢的劝说下降于刘备,并主动请缨,进攻成都。抵抗了三年的刘璋在见到马超杀来,直接决定投降。
经过几番亮相,这为外貌出众、勇冠三军的“锦马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马超之勇在真实历史上同样如此,《三国演义》的“许褚裸衣战马超”就是作者借鉴了史书素材,大胆发挥想象,才有了这一精彩的战斗情节。
《三国志·许褚传》: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动,乃各罢。
曹操虽然在这一战中战胜马超,但是目睹过马超的勇猛后,更是发出感慨“马儿不死,吾无葬地”。这话当然是夸张了,但是也表明曹操对马超的重视。
《三国演义》除了强化马超的骁勇外,还剔除了一些有损马超形象的材料,这也是与本书的基调有关。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的主基调是“尊刘贬曹”,当时的时代背景同样如此,而后来成为刘备方的大将,并与关羽等人并列,罗贯中当然会努力提升其品格。
因为在历史上,原本马腾、马铁、马休等人当时正在曹操大本营许昌任职,而马超的贸然起兵,直接导致他们被害,这也是马超一直被后人诟病的地方。而为了使马超形象更加正面饱满,作者可以说重新书写了这段历史。
先是将马腾塑造成汉室忠臣,不仅几次想要拯救汉帝于水火,而且是“衣带诏”的一员,此外在赤壁之战时更是有传言说马腾将会起兵攻曹操后方,这一点是得到当时众多有识之士的认可的,周瑜、徐庶、庞统等人都曾利用这个观点散布谣言,其实曹操也知道马腾的威胁,因此赤壁之战后,立刻对西凉做出相关部署。
《三国演义》中的马腾其中一次亮相是在第五十七回,马腾奉诏入京,企图与黄奎合谋杀死曹操,结果计划泄露,曹操发兵围住马腾,经过血战,马腾等人重伤被擒,不屈而死。而马岱作为幸存者跑回西凉告知马超消息,马超于是愤而起兵。
马腾从因为马超贸然起兵而死,变成马腾慷慨就义,马超为报父仇而起兵。这一事件直接发生大转变,整个事件的因果联系完全被颠倒了,从艺术角度来说,这是非常成功的,即使马超遭受大败,也同样得到人们的同情和理解。
正是这样的改动,使得马超形象发生了质的变化,父忠子孝,满门忠烈,均可流芳百世。
《三国演义》的感情基调是“尊刘贬曹”,这是作者提炼情节所依据的主要标准。马超作为刘备集团的重要将领,又和曹操发生过直接地矛盾冲突,因此在塑造马超形象时就紧紧抓住其与曹操的冲突大做文章,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让曹操几度出丑,而马超形象不断提升。要是真的按照史实来描写这一段历史,这根本不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
虽然在整部《三国演义》中,马超的戏份不算太多,但是其勇猛以及忠义的形象塑造是非常成功且印象深刻的。几场恶战的描述,虽然可以参照的史料并不多,但是作者发挥足够的想像,成了马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成功,既忠实于历史,又不被史实所束缚,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大胆虚构,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故事更完整,情节更精彩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