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雄到笑柄袁绍历史形象再评价

作为东汉末年的风云人物,袁绍谋诛宦官、谋立新君等政要作为,并未是要颠覆东汉正统,而应是对固有政要体制的重建。但在传世史传中,“悖逆”“昏聩”始终是打在袁绍身上的固定标签。事实上,根据对汉末史料的再次梳理,不难看出,袁绍作为“忤逆”之臣的罪名实际并不成立,而其负面的历史形象也是因为其作为胜利者曹操的反衬对象,因而被后世史家有意塑造的结果。

作为东汉末年重要的政要人物,袁绍在汉晋以来的史料记载中,一直是以昏庸无能的庸碌之辈,但却又觊觎汉室的谋逆者的负面形象出现。这一形象经过《三国演义》的文学化塑造,得以持续的强化。特别是与其主要竞争对手———雄才大略且统一北方的曹操相比,袁绍的昏庸、野心、妒忌等负面品质更是成为曹操的“参照对象”。不过,联系东汉末年的思想动态与政要局面,并对史料细节加以钩稽,则不难发现,早在灵帝后期,袁绍就已经是崭露头角且能够主导政局的政坛新星;关东起兵后,袁绍也一直是汉末群雄之中的佼佼者。这样一位在汉魏之

际有着重要政要地位和影响力的人物,其本来面目似乎并不应是传世史料中所展现的那般负面。

其实,就这一问题,已有学者提出了不同认识,如方诗铭认为袁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英雄人物”;王永平亦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多习惯以成败论英雄,从而忽视了袁绍的历史地位”。学者们虽然没有言及袁绍的历史形象是否存在着被重新书写的可能,但都不否认袁绍在汉末时代本来应具有的政要地位,并且已经谈到袁绍历史地位的下沉,是与其最终失败的命运相连,而并不能以之概括其政要

生涯的全部。因此,根据以上学者所提供的启发,笔者认为,对于袁绍的历史地位应当做一个重新估量,同时对其历史形象的形成,也应重新考论。在后文中,笔者将通过东汉中后期政要、思想传统以及史料构建两个角度来论述这两个问题。

一、出身名门:袁绍政要理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西汉以来,随着董仲舒主导的公羊经学成为帝国统治者所主导的最高意识形态,

其“大一统”、“正名分”的思想内涵,亦即为士大夫阶层所接受,并上升为一种普遍被接受的政要准则。所以,明君臣之分的尊王思想也就成为必须遵守的政要伦理。不过,随着意识形态化的经学,自然也就丧失了其原本丰富的学术内涵,而成为一种僵化的教条,到了东汉,这一保守的政要观念自然无法适应政要形势的剧变。这使得士人阶层对经学,及其背后的政要准则与信仰开始产生怀疑;而在政要上,豪强大族对天子权力的威胁程度也愈发提升。章帝时召开的白虎观会议,虽试图从理论。

上对董仲舒公羊经学有所发展,但并未从根本上达到重建儒学大一统地位的目的;同时,白虎观会议虽也强调君权至上,但依然不可避免地流露出豪强大族对天子权力的分割。到了桓、灵时代,皇权削弱的现象持续发酵,遂有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影射东汉豪强兴起、皇权衰微的局面,继续提倡“尊王”的思想内涵。据史传记载,汉末之际,荀彧、张纮、沮授等人都提出过“兴复汉室”的主张,这应是“尊王”思想在政要实践中的体现。

一般认为,袁绍是站在这种思潮的反面,试图取刘汉正统而代之。这一认识,往往是根据袁绍的确所为之事,且明确针对汉献帝正统的几桩“悖逆”之事所得出。但笔者认为,同时也应注意到,面对汉末“天下大乱”的纷繁局势,作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高门子弟与颇受士人拥戴的领袖人物,袁绍类似的政要抱负在史料中也有明确的体现:

一是在与何进谋诛宦官时,其有“为天下诛除贪秽”之议;二是占据冀州后,对沮授“兴复汉室”之咨询。这些言论往往不被学者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1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