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来雾,花果香,定海一棒万妖朝。东海外,水帘中,齐天比高仙折腰。”《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因为其个性鲜明的神神鬼鬼,幽默风趣的故事,富有正义感的人物形象,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相比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而言,《西游记》上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下到羽翼未丰的小儿,都对此熟知和喜爱。
《西游记》能够流传深远,能够被大众耳熟能详,这其中离不开86版《西游记》的功劳。可以说,86版《西游记》是几代人美好的回忆。虽然86版《西游记》仅仅25集,却让我们觉得百看不厌,这其中离不开导演和演员的功劳。
谁又能想到,如此火爆,霸占荧屏的《西游记》在当时居然连经费都拉不到呢?简陋的技术,短缺的经费,没有什么人来参演,一人分饰好几个角色。
可就算是这样,《西游记》还是火了,就是因为杨洁导演和编剧对待这部戏的认真,因为演员们的精益求精,才使得《西游记》终于上市,来到我们大众面前。
定海一棒百妖朝
提起《西游记》,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威风凛凛的孙悟空,有多少人崇拜那亮堂堂穿金甲,光影映金冠,手举金箍棒,足踏筋斗云的大圣形象,多少人童年心中的大英雄就是孙悟空呢?
提及孙悟空,我们不得不说一句,六小龄童对孙悟空表演诠释的很透彻,也是因为六小龄童,才有了这样一个个性鲜明,嫉恶如仇的孙大圣。但六小龄童在现实生活中有是否真的像孙悟空那样,嫉恶如仇,正义感爆棚呢?
答案是否定的。六小龄童在现实中的形象让人心痛,我们不敢也不愿意相信,六小龄童居然是一个趋炎附势、利欲熏心的人。
孙悟空这个形象的深入人心,离不开杨洁导演的指导的六小龄童的演绎,但六小龄童选择将孙悟空这个角色的塑造功劳理所应当的揽在自己一个人身上,六小龄童的艺术行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六小龄童显然不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无可挑剔他的演技,但我们却不得不说一句,六小龄童“德不配位”。
被声名束缚
拍摄完《西游记》的六小龄童仅仅20多岁,正是人一生最好的时光,在本该奋斗的年龄六小龄童就已经大红大紫,家喻户晓。
六小龄童在盛名之下承受了本不该承受的光环,他也在众人的吹捧下洋洋得意,给自己定位为西游文化的传播者的一个形象,认为自己真的就如众人口中所说的那样高高在上。
其实,六小龄童不过是一个因为好运演了一部戏就出名的演员而已,他给自己的定位太高,导致这些光环成为了束缚六小龄童的紧箍咒。
娱乐圈不缺乏一夜爆红的人,但也不缺乏一夜凉透的人。在已经出了名的人们中,绝大多数因为一技之长,而这些技艺是大众所喜爱的,但为了其独特的风格,名人们被限制住,他们不敢挑战新的风格,没有放弃自己名誉的决心和勇气,他们害怕失去这些来之不易的名气。
于是,他们被名誉所束缚,本该耀眼的光芒却成为了束缚才华的枷锁。当你已经有了名声、地位、金钱时,你依旧会决心追逐下去,因为,你依旧离不开那些名誉地位了,你无法忍受再一次被人遗忘的感觉,彻彻底底成为了名誉的奴隶。
可惜,六小龄童不懂得,他给自己的定位太高太高,以至于他跳不出孙悟空这个角色给他的枷锁,他再次演的戏都不如孙悟空那样家喻户晓。在这种情况下,六小龄童想的不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演技,给大众呈现不一样的自己,而是选择无线压榨孙悟空这个角色的价值。
六小龄童开始参加各种演出、讲座,都不需要装扮,只需要拿着金箍棒挥一挥,就有无数人叫好,只需要讲讲拍摄过程中的故事,就有无数人赞美。
在众人的吹捧下,六小龄童逐渐的迷失在名誉金钱的洪流中,他开始打压那些同样饰演孙悟空的演员,一边打着保护西游文化,提出保护立法名著的幌子,一边借此捞金捞财。
六小龄童甚至在公开场合嘲讽周星驰,认为他的拍摄是对《西游记》的一种恶搞,他着重批评了周星驰横担金箍棒的行为,甚至对他这种行为在每一次演讲都不忘装模作样的演示一番然后嘲讽,“这不是风格问题,像个流氓,美猴王的精气神没了那就是个傻猴”。
但事实上,参考原著,“美猴王,横担着棒,剖开山路,上了高崖。”等话已经说明孙悟空本就是一个横担金箍棒的形象。六小龄童打脸的事不只这些。
六小龄童内心中似乎已经认定,自己就是西游记的传播者,这一伟大而光荣的任务需要他一个演员而不是真正研究历史的人来担任。
因为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形象太深入人心,六小龄童便发现了商机,开始捆绑《西游记》,在《西游记》上堂而皇之的印上自己的照片,这样看来,《西游记》的成名似乎只是他六小龄童一个人的功劳,但事实上,通过对六小龄童的多方采访发现,六小龄童对《西游记》的熟知程度仅限于自己拍摄的剧本,他本人对《西游记》并没有太多的研究。
在年出版的《六小龄童品西游》一书中,无外乎是灌注心灵鸡汤来填充文本内容篇幅,对原著并没有太多的解读。
六小龄童口口声声说要宣传西游文化,传播西游记中佛教儒家文化,但事实上在车迟国所应表现的佛道之争置若罔闻,以可笑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匆匆结尾,对天蓬元帅的出身篡改的面目全非,并粗俗的称为“大肥猪”,传统文化若真要这样哗众取宠,恶意解读下去,才是文化最大的不幸和对历史的不尊重。
对《西游记》的评论,在六小龄童的心中,就是他的一言堂。对待文化,我们应有着求同存异的心态,正如英国浪漫主义代表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待艺术都会有自己的解读,但在六小龄童眼中,孙悟空就只能有一个形象。
六小龄童参加哈佛名家讲坛的强调:“要了解观众心目中的孙悟空形象,就要抱着让一万个人心中只能有一个孙悟空的信念去表演”。更发表了“想要读懂中国,就要读懂《西游记》,想要读懂《西游记》,就要读懂孙悟空”的可笑言论。
且不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一本《西游记》就可以囊括的,仅谈论《西游记》中所想要呈现出来的,就不只有孙悟空这样敢于蔑视封建权威的形象,也有通过其他角色来展现我国在明代当时所处的背景,用孙悟空来代表《西游记》无异于一叶障目。
求同存异,淡然处之
但当我们真正阅读名著时,我们会发现,86版《西游记》已经不符合原著,改编颇多,在86版《西游记》中,过分夸大的孙悟空的形象,最能体现孙悟空厉害之处的恐怕是玉帝那一句“快请西天如来来”,但在原著中,孙悟空只打到凌霄殿外,根本没有进灵霄宝殿的资格。
六小龄童这种试图以孙悟空形象来代替《西游记》,以自己代表吴承恩的行为来看,足以败坏孙悟空这个形象给他带来的名声,足以令人贻笑大方。
释迦牟尼佛说过:“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对待事物,应该有一颗求同存异之心,不被外来所扰就足够了。